在当今数字化时代,数字设备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同时也带来了分心的问题。近日,伦敦经济学院的社会心理学家马克斯·海特迈尔博士及其团队开展了一项关于数字设备分心行为的研究,试图揭开“单纯远离手机能否减少分心”的谜底。
研究背景与设置:聚焦“设备不可及”场景
海特迈尔博士的团队长期关注人类与数字设备的互动模式。此前,他们通过摄像头记录技术就已经发现,人们有无意识频繁检查手机的习惯,且89%的手机使用行为是在没有收到任何通知或声音提示的情况下主动进行的。这表明,分心在很大程度上是习惯驱动而非设备依赖。 此次,研究团队将目光投向了“设备不可及”场景下人类注意力的转移机制。他们选择了22名“知识工作者”,包括学生和其他处理信息的人员,在实验室模拟真实工作环境。实验中,参与者坐在桌前使用笔记本电脑和智能手机,且有一半时间手机被放置在需起身取用的距离。
研究成果:“设备切换”无法根治分心
研究结果令人惊讶。当智能手机被放置在较远位置时,参与者在手机上的休闲时间减少了67%。然而,他们很快通过笔记本电脑进行社交媒体浏览等行为来弥补这一时间缺口。这意味着,即便无法轻易拿到手机,人们的分心问题依然存在,只是从一种设备转移到了另一种设备。 未参与研究的神经科学家马克·威廉姆斯进一步指出,这种分心习惯与大脑被训练形成“短时任务切换”模式有关。我们的大脑在众多争夺注意力的应用程序影响下,逐渐适应了关注持续时间非常短的任务,而难以专注于某一件事情。这严重削弱了认知资源的高效利用,使得我们在各种任务之间频繁切换,却难以深入完成任何一项。
内容分析:重构注意力管理策略
这项实验揭示的注意力转移机制对职场与学习场景具有重要启示。单纯限制手机使用可能会引发“设备替代性分心”。例如,参与者在无法使用手机时,平均每小时在笔记本电脑上进行3.2次非必要浏览,每次持续约45秒,累计导致每日有效工作时间损失近20分钟。 威廉姆斯博士用“工作记忆容量有限性”原理对此进行了解释。我们的“工作记忆”是大脑处理即时信息的临时存储系统,其容量约为7±2个单位。每次分心会触发90秒的认知重启损耗,因为当注意力被打断时,未完成任务的信息可能因工作记忆溢出而丢失,我们需要重新投入时间恢复认知状态。长期积累下来,这种损耗将显著降低信息处理效率。 为了应对这一问题,研究团队建议采用“正念训练”方法。通过意识觉察,我们可以打断习惯性分心循环,重新集中注意力。此外,他们还倡导从教育端加强“数字素养”培养,帮助个体建立对设备使用的主动控制能力,让人们更加理性地使用数字设备。
科普解读:数字时代的注意力危机
从神经科学的角度来看,数字设备引发的分心问题背后存在着“注意力收割”机制。应用程序通过推送通知、无限滚动等设计刺激多巴胺分泌,逐步将用户训练成习惯性检查设备的“行为回路”。这种模式与成瘾机制存在相似性,大脑的奖励系统被短时愉悦刺激劫持,导致持续性注意力碎片化。 麦考瑞大学的莫舍尔博士解释说,人类进化出的“机会性注意力”本是为了应对环境威胁,但在数字时代却被算法滥用。在远古时期,我们的祖先需要时刻关注周围环境的变化,以便及时发现危险。而如今,数字设备上的各种信息和提示不断吸引我们的注意力,让我们难以长时间专注于一件事情。 为了重建专注力的基础神经回路,我们需要进行认知训练。这就好比锻炼肌肉一样,通过不断地训练和练习,我们可以提高大脑的专注力和自控力。例如,我们可以设定特定的时间段,专门用于完成某项任务,在此期间关闭所有可能干扰我们的设备和应用程序。 总之,海特迈尔博士及其团队的研究为我们揭示了数字设备分心行为的本质和影响。在数字时代,我们需要更加关注自己的注意力管理,通过科学的方法和策略,克服分心问题,提高工作和学习效率,让数字设备真正为我们所用,而不是成为我们注意力的“杀手”。我们也期待未来能有更多的研究和实践,帮助人们更好地应对数字时代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