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新闻世界新闻科学探索

误食超致死量5倍‘致命鹅膏’,死亡率超90%!

作者:张熙
2025-05-01 10:40:01阅读时长3分钟1082字
误食超致死量5倍‘致命鹅膏’,死亡率超90%!
急诊科毒蘑菇中毒毒蘑菇致命鹅膏急性肝肾衰竭人工肝支持早期识别及时就医剩余样本白毒伞肝细胞凋亡多器官功能衰竭毒素吸收血浆置换抗炎保肝药物野生菌中毒预防措施

内容摘要

误食毒蘑菇如致命鹅膏可能导致急性肝肾衰竭,救治关键在于早期识别和人工肝支持。公众应避免自行处理,及时就医并带上剩余样本,以提高生存率。

近期,广东东莞51岁的谭叔登山时采摘野菌煲汤,独自吃下约半斤蘑菇和汤后,因误食超致死量5倍的"致命鹅膏"中毒,被紧急送医。经过16天ICU治疗,包括106小时人工肝抢救,才脱离生命危险。这一事件让大家对野生菌中毒的危害及预防有了更多关注,特别是"致命鹅膏"与常见食用菌外形相似,容易导致误食。

致命鹅膏:毒性强,误食风险高

"致命鹅膏"含环肽毒素,它能破坏肝细胞线粒体功能,引发急性肝坏死,还会损害肾脏功能。这种毒素耐高温,目前也没有特效解毒剂,中毒后死亡率超90%。就像谭叔,肝酶指标一度飙升至正常值的50倍,可见毒素对器官的破坏力之大。

导致人们误食"致命鹅膏"的原因有很多。从形态上看,白毒伞菌盖灰白色,和鸡枞菌等可食菌很像,肉眼难区分。而且民间存在一些错误观念,比如认为颜色鲜艳的蘑菇才危险、高温烹煮能解毒等,这些都会让人误判。另外,华南地区雨季潮湿,适合白毒伞生长,城乡结合部居民因为有传统采食习惯,接触到它的风险更高。我国近十年因白毒伞中毒已造成超60人死亡,仅2023年云南就报告12起群体性中毒事件,这些数据都在提醒我们要重视对毒蘑菇的认识。

救治难题:中毒隐蔽,手段有限

"致命鹅膏"中毒进程很隐蔽,误食后6-12小时会出现恶心、腹痛等症状,和肠胃炎很像,容易误诊,从而延误救治。谭叔发病48小时后才就医,那时肝功能已经严重受损。

目前救治手段也有局限性。人工肝支持系统能暂时替代肝脏解毒,但要配合早期血液净化,而且对多器官衰竭的逆转效果有限。专家表示,目前最有效的办法是"严格禁食+尽早清除毒素",而不是依赖后期抢救。此外,ICU级治疗费用高达数十万元,基层医院又缺乏快速毒素检测设备,这都增加了救治难度。

预防指南:全链条防护保安全

要想预防"致命鹅膏"中毒,首先得学会识别它。可以用形态对比法,白毒伞菌褶白色、菌托明显,鸡枞菌菌褶浅黄色且无菌托;也可以看环境特征,白毒伞长在林下腐殖土,鸡枞菌依赖白蚁巢穴;还能使用市售蘑菇毒素检测试纸做初步筛查。

如果不小心误食了,要在黄金2小时内处置,立即用筷子刺激咽喉催吐,并带上剩余菌体样本就医。就医时要主动告诉医生食用史,要求做肝肾功能、凝血功能等针对性检查。

从社会层面来说,社区要在野生菌高发区设置警示标语,联合疾控中心开展"毒菌图鉴"科普;可以参考云南等地经验,把毒菌中毒纳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响应范畴;还能开发基于图像识别的蘑菇安全应用,方便大家实时比对。

谭叔的经历给我们敲响了警钟,盲目采食野生菌可能会付出生命代价。大家要摒弃"经验主义"采菌习惯,高风险地区居民要主动学习毒菌识别技术,把"不采、不食野生菌"作为家庭健康守则,这样才能避免类似悲剧再次发生。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页内容撰写过程部分涉及AI生成(包括且不限于题材,素材,提纲的搜集与整理),请注意甄别。

相关新闻

从萧亚轩复健看建议,各人群如何保护髋关节!
‘高潮针’真有那么神?科学揭秘其真相与危害!
建议胃病史人群随身携带‘急救信息卡’,防患未然!
过度深蹲为何会引发痔疮?三大风险点揭秘!
CBA新星曾凡博受伤或赛季报销,腰椎伤病引关注!
携手遏制‘恶魔果实’槟榔,守护我们的健康未来!
建议建立三重保障体系,让蹦极等极限运动更安全!
4个月男婴患罕见病命悬一线,急需社会爱心救助!
一起行动!降低隐翅虫致伤风险,守护夏日健康!
23岁男子“被精神病”,精神卫生管理漏洞谁来补?

7日热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