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广东东莞51岁的谭叔登山时采摘野菌煲汤,独自吃下约半斤蘑菇和汤后,因误食超致死量5倍的"致命鹅膏"中毒,被紧急送医。经过16天ICU治疗,包括106小时人工肝抢救,才脱离生命危险。这一事件让大家对野生菌中毒的危害及预防有了更多关注,特别是"致命鹅膏"与常见食用菌外形相似,容易导致误食。
致命鹅膏:毒性强,误食风险高
"致命鹅膏"含环肽毒素,它能破坏肝细胞线粒体功能,引发急性肝坏死,还会损害肾脏功能。这种毒素耐高温,目前也没有特效解毒剂,中毒后死亡率超90%。就像谭叔,肝酶指标一度飙升至正常值的50倍,可见毒素对器官的破坏力之大。
导致人们误食"致命鹅膏"的原因有很多。从形态上看,白毒伞菌盖灰白色,和鸡枞菌等可食菌很像,肉眼难区分。而且民间存在一些错误观念,比如认为颜色鲜艳的蘑菇才危险、高温烹煮能解毒等,这些都会让人误判。另外,华南地区雨季潮湿,适合白毒伞生长,城乡结合部居民因为有传统采食习惯,接触到它的风险更高。我国近十年因白毒伞中毒已造成超60人死亡,仅2023年云南就报告12起群体性中毒事件,这些数据都在提醒我们要重视对毒蘑菇的认识。
救治难题:中毒隐蔽,手段有限
"致命鹅膏"中毒进程很隐蔽,误食后6-12小时会出现恶心、腹痛等症状,和肠胃炎很像,容易误诊,从而延误救治。谭叔发病48小时后才就医,那时肝功能已经严重受损。
目前救治手段也有局限性。人工肝支持系统能暂时替代肝脏解毒,但要配合早期血液净化,而且对多器官衰竭的逆转效果有限。专家表示,目前最有效的办法是"严格禁食+尽早清除毒素",而不是依赖后期抢救。此外,ICU级治疗费用高达数十万元,基层医院又缺乏快速毒素检测设备,这都增加了救治难度。
预防指南:全链条防护保安全
要想预防"致命鹅膏"中毒,首先得学会识别它。可以用形态对比法,白毒伞菌褶白色、菌托明显,鸡枞菌菌褶浅黄色且无菌托;也可以看环境特征,白毒伞长在林下腐殖土,鸡枞菌依赖白蚁巢穴;还能使用市售蘑菇毒素检测试纸做初步筛查。
如果不小心误食了,要在黄金2小时内处置,立即用筷子刺激咽喉催吐,并带上剩余菌体样本就医。就医时要主动告诉医生食用史,要求做肝肾功能、凝血功能等针对性检查。
从社会层面来说,社区要在野生菌高发区设置警示标语,联合疾控中心开展"毒菌图鉴"科普;可以参考云南等地经验,把毒菌中毒纳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响应范畴;还能开发基于图像识别的蘑菇安全应用,方便大家实时比对。
谭叔的经历给我们敲响了警钟,盲目采食野生菌可能会付出生命代价。大家要摒弃"经验主义"采菌习惯,高风险地区居民要主动学习毒菌识别技术,把"不采、不食野生菌"作为家庭健康守则,这样才能避免类似悲剧再次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