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发生了一起令人痛心的事件,一位69岁的老人在剖腹探查术后因脑梗死去世。患者因盆腔肿物接受手术治疗,术后突发大面积脑梗死,转入ICU监护治疗二十余天后最终不治。家属申请调取手术室监控时,院方以"视频因掉线无法提供"为由拒绝,这一争议事件引发了公众对老年患者术后并发症管理和医疗信息透明度的深度思考。
术后脑梗死:风险预警与防控要点解析
脑梗死的发生涉及多重危险因素。慢性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会持续损害血管内皮功能,而手术应激引发的血流动力学改变也不容忽视——麻醉药物作用、术中失血等因素可能诱发血液高凝状态,心肺功能代偿不足则会加剧脑灌注异常。临床数据显示,脑分水岭梗死约占缺血性脑卒中的10%,这类病灶多位于大脑主要动脉供血区交界带。
防控术后脑梗死需贯彻围手术期管理:术前应系统评估老年患者的凝血功能、颈动脉斑块情况;术中需精准调控血压波动范围,维持脑氧供需平衡;术后建议每2小时进行神经系统查体,借助CT灌注成像等技术早期识别缺血征兆。特别要注意的是,对于进展型脑梗死患者,4.5小时内启动静脉溶栓可显著改善预后。
医疗信息透明度建设亟待破局
当前医疗影像资料调取机制存在明显制度空白。虽然《医疗纠纷预防和处理条例》规定患者有权查阅病历资料,但手术室监控视频的法律属性尚未明确。在既往判例中,多地法院对手术视频的证据效力认定存在分歧,这种不确定性客观上加剧了医患互信危机。
建议从三方面完善制度设计:首先明确手术室监控资料的保存期限和调取条件;其次建立第三方医疗数据保全平台,运用区块链技术确保视频资料的完整性和可追溯性;最后需规范术后医患沟通流程,要求主刀医生在术后24小时内向家属系统说明手术过程及潜在并发症。
老年患者围术期管理:从精准评估到全程监护
公众对手术风险常存在认知误区,将"手术顺利"等同于"完全康复"。实际上,约35%的术后脑梗死发生在手术后72小时内。根据《中国卒中中心建设指南》,针对高龄手术患者需建立特殊监护流程:术前通过改良Rankin量表评估神经功能储备,术后每4小时监测NIHSS评分变化,同时建议常规进行血栓弹力图检测以指导抗凝治疗。
临床实践表明,多学科协作可降低38%的严重并发症发生率。理想的围术期管理团队应包含麻醉科、神经内科、康复科医师及专业护理人员,在术后48小时内完成脑血管自动调节功能评估,并根据个体风险分级制定阶梯式康复方案。
该案例暴露出当前医疗体系在老年患者围术期风险管理中的薄弱环节。医疗机构需构建涵盖术前评估、术中监测、术后预警的全流程防控体系,同时推动医疗数据公开机制的法制化建设。对于公众而言,正确认知手术风险、积极参与术前谈话至关重要。唯有通过制度创新和技术赋能,才能真正实现医患风险共担的现代医疗治理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