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东莞、长沙等地接连出现令人揪心的情况,62岁的刘女士和65岁的张婆婆,都因担心影响家人休息,选择在关灯后长时间刷手机。结果刘女士右眼剧痛、视力骤降,还伴有恶心呕吐;张婆婆则眼球胀痛、视物不清。经检查,两人眼压都远超正常值,刘女士眼压更是高达48mmHg,均被确诊为急性闭角型青光眼,需紧急手术避免永久失明。这两起案例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不良用眼习惯和青光眼风险之间的联系不容忽视,尤其是老年人群体更要格外注意。
青光眼危害大,老年群体要警惕
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发病突然,症状明显,会出现突发眼痛、头痛、视力模糊,甚至恶心呕吐等情况。而且它对视神经的损伤是不可逆的,严重时会导致失明。全球约三分之一的青光眼患者,就是因为没能及时治疗而视力受损。老年人群患病率明显高于其他年龄段,60岁以上人群青光眼发病率比年轻人高出5倍以上。
摸黑玩手机,眼睛为何"受伤"
在黑暗环境里,人的瞳孔会扩大。从解剖学原理来讲,这会使房角结构受压,房水流出受阻,进而导致眼压急剧升高。正常眼压范围是10 - 21mmHg,可刘女士眼压达到48mmHg,如此高的眼压会严重破坏视神经。
老人眼部特殊,更易中招青光眼
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的晶状体增厚、前房变浅,眼部结构发生变化。在相同的用眼习惯下,他们的房角更容易关闭,所以患青光眼的风险更高。
错误认知多,危险行为易发生
很多老年人像刘女士和张婆婆一样,为了不影响家人休息,选择在黑暗中玩手机。而且超60%的老年人觉得"黑暗中短暂用眼无害",忽略了长期积累的危害。
科学用眼有妙招,远离青光眼困扰
环境光线很重要,建议使用可调节亮度的台灯,让屏幕与环境照度比不超过3:1,避免瞳孔异常扩张。时间控制也不可少,采用"20 - 20 - 20"法则,每20分钟用眼后远眺20英尺20秒,还可以利用手机屏幕使用时间统计功能监督自己。设备优化也能减轻眼部负担,启用夜间模式减少蓝光输出,选择大字体和高对比度界面。
定期筛查很关键,早发现早治疗
老年人最好每年进行一次全面的眼底筛查,包括眼压测量、视野检查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社区卫生中心还提供免费的基础检查项目,方便又实用。
家庭支持不可少,健康守护更有效
子女要主动给老年人科普"黑暗用眼风险",并示范设置手机使用提醒功能。研究表明,家庭成员的监督比单纯的健康宣传更有效,能使老年人患青光眼的风险降低40%。
社会干预来助力,改善用眼大环境
社区可以增设老年人友好型公共照明设施,在老年活动中心配备护眼电子设备,还能定期举办"科学用眼工作坊"。上海某社区试点项目就通过环境改造,让参与者3个月内手机夜间使用时长减少了65%。
医疗资源优化,保障老人眼健康
医院应开设"老年眼健康绿色通道",对疑似病例进行24小时眼压监测。同时推动医保覆盖青光眼早期筛查项目,降低经济门槛。
此次事件提醒大家,老年人的健康既要考虑生理需求,也要关注心理动机。我们不能简单禁止他们用眼,而要通过环境改造、设备适配和认知教育来降低风险。建议大家为家中老人购置防蓝光台灯、设置手机使用提醒,并定期陪同进行眼健康检查。让家庭、社会和医疗系统携手,为老人的视力健康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