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新闻世界新闻科学探索

拒绝野生蘑菇!一起行动构建食品安全健康防线!

作者:张熙
2025-05-01 10:35:01阅读时长3分钟1121字
拒绝野生蘑菇!一起行动构建食品安全健康防线!
急诊科毒蘑菇中毒毒蘑菇白毒伞中毒食品安全肝衰竭人工肝治疗民间误区三不原则急救措施中老年群体健康防线科普教育血液净化毒素鉴定误食急救

内容摘要

毒蘑菇中毒风险高且无特效药,白毒伞含有剧毒鹅膏肽类毒素,早期症状轻微易被忽视。应遵循不采摘、不购买、不食用野生蘑菇的原则,特别是中老年人需加强宣传教育,提高识别能力。

近期,广东东莞 51 岁的谭叔(化名)遭遇了一场生死危机。他误食了超致死量 5 倍的“致命鹅膏(白毒伞)”,被紧急送入 ICU 抢救了 16 天,还累计接受了 106 小时的人工肝治疗。和他同桌吃饭、浅尝了蘑菇的 5 人也都出现了中毒症状,谭叔因为摄入量最大,险些丢掉性命。这一事件引起了大家对毒蘑菇中毒风险的广泛关注。

白毒伞:隐藏在山野的夺命杀手

白毒伞含有剧毒的鹅膏肽类毒素,像α - 鹅膏蕈碱这种,致死剂量仅为 0.1mg/kg。也就是说,一个成年人只要吃 1 朵中等大小的白毒伞就可能致命。这些毒素通过消化道被人体吸收后,会迅速破坏肝细胞线粒体的功能,进而引发凝血障碍、肝衰竭,甚至多器官衰竭。而且,白毒伞中毒的潜伏期长达 6 - 12 小时,早期可能只是有轻微腹痛或腹泻,很容易被人忽视,可后期病情就会迅速恶化。

民间误区:致命的“经验之谈”

谭叔和他的友人误信了“颜色鲜艳的蘑菇才有毒”这类民间传言,觉得白白净净的白毒伞没有危害。研究显示,我国超过 70%的毒蘑菇中毒事件都是因为这种认知偏差导致的,尤其是在农村地区,因为有传统的采摘习惯,中毒风险更高。

治疗困境:与死神赛跑的艰难之路

目前对于白毒伞中毒并没有特效的解毒药物,治疗主要依靠血液净化、人工肝支持等支持性疗法。抢救的关键在于早期识别中毒情况,并及时催吐排毒。但很多患者常常因为初期症状不明显而延迟就医,错过了最佳的治疗时间。就像谭叔的案例,由于摄入的毒素过量,他的肝功能指标(如 ALT、TBIL)一下子暴增至正常值的百倍。虽然经过人工肝治疗降低了毒素负荷,但肝细胞的修复还需要长期观察。

拒绝“菇”勇,学会正确识别

专业毒理学数据表明,我国已知的毒蘑菇约有 435 种,它们的外形和可食用的蘑菇品种非常相似,仅仅凭借颜色、生长环境等特征根本无法准确鉴别。所以,大家要遵循“三不”原则,即不采摘、不购买、不食用野生蘑菇,特别是在春夏季这个毒蘑菇中毒的高发期。同时,要重点对中老年群体加强宣传教育,因为他们更容易受到“野味滋补”观念的影响。

误食急救:把握黄金处置时间

如果不小心误食了毒蘑菇,一旦出现症状,要立即用手指刺激咽喉或者饮用盐水进行催吐,这样可以减少毒素的吸收。还要记得保留剩余的蘑菇样本,带到医院供医生进行毒素鉴定,以便进行针对性治疗。去医院时,要明确告诉医生自己吃了“野生蘑菇”,避免因为误诊而延误抢救。

社区联动:共筑健康防线

基层卫生站可以建立毒蘑菇中毒快速响应机制,配备血清毒素检测设备。疾控部门则可以通过短视频平台发布“毒蘑菇形态对比图”等科普内容,提高公众识别毒蘑菇的能力。 这起事件给我们的食品安全敲响了警钟,毒蘑菇中毒死亡率高且没有特效药,大家千万不能抱有“凭经验食用”的侥幸心理。医疗机构要完善急救预案,社会也要通过科普教育打破大家对毒蘑菇的认知盲区。大家不妨现在就行动起来,删除手机里那些“蘑菇识别图鉴”类的伪科学内容,关注权威机构发布的毒蘑菇防范指南,一起构建健康防线。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页内容撰写过程部分涉及AI生成(包括且不限于题材,素材,提纲的搜集与整理),请注意甄别。

相关新闻

从萧亚轩复健看建议,各人群如何保护髋关节!
‘高潮针’真有那么神?科学揭秘其真相与危害!
建议胃病史人群随身携带‘急救信息卡’,防患未然!
过度深蹲为何会引发痔疮?三大风险点揭秘!
CBA新星曾凡博受伤或赛季报销,腰椎伤病引关注!
携手遏制‘恶魔果实’槟榔,守护我们的健康未来!
建议建立三重保障体系,让蹦极等极限运动更安全!
4个月男婴患罕见病命悬一线,急需社会爱心救助!
一起行动!降低隐翅虫致伤风险,守护夏日健康!
23岁男子“被精神病”,精神卫生管理漏洞谁来补?

7日热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