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北京某三甲儿童医院男护士郎至尊裸辞后创办居家护理站一事引发关注。自2019年起,他就开始专为失能或半失能老人提供上门医疗护理服务,截至2023年,其团队服务老人超5000名,涵盖基础护理、慢性病管理、心理支持等多方面需求。这一事件反映出中国老龄化社会中居家护理资源短缺的现状,也体现了个体创新对传统医疗体系的补充作用。
老龄化加剧,护理缺口惊人
从国家统计局数据来看,中国65岁以上人口占比已超14%,失能老人数量突破4000万。但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专业护理人员缺口达数百万。以郎至尊服务的5000个家庭为例,这些家庭普遍存在居家护理需求难以满足的情况。传统医疗体系存在明显局限性,公立医院护理资源大多集中在住院患者,社区居家护理服务供给严重不足。家庭成员往往缺乏专业技能,面对褥疮护理、导管维护等复杂操作时束手无策。值得关注的是,郎至尊团队通过构建"互联网+护理"平台,将服务范围从基础护理、用药指导拓展到康复训练等专业领域。
护理难题,源于资源与认知困境
当前医疗资源存在结构性矛盾:三甲医院集中了优质护理资源,而基层医疗机构专业能力薄弱,形成"大病进医院、小病无处寻"的失衡局面。卫健委政策文件明确指出社区护理站点建设滞后问题。行业内部也存在职业偏见与人才流失现象,以郎至尊为例,男性护士在儿童医院的职业发展空间受限,这反映出传统观念对护理职业的认知偏差。家庭照护方面,子女常因工作或异地原因无法长期陪护,非专业护理易引发感染风险,临床案例显示有老人因导尿管操作不当导致尿路感染。
创新模式,为老年护理带来曙光
郎至尊护理站开创的"移动式专业护理"模式具有显著创新性,与传统养老院和家政服务形成差异化:既提供压疮处理等医疗护理,又包含生活照料和心理疏导。技术应用方面,团队通过智能穿戴设备实时监测生命体征,借助电子病历系统实现服务标准化。在可持续发展方面,积极探索医保报销试点、社区卫生中心合作等模式,有效降低服务成本。值得关注的是,团队建立了系统的护工培训体系,持续提升从业人员专业技能。
未来可期,多方参与破难题
《"十四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规划》释放积极信号,居家医疗服务医保支付、护理保险扩围等政策稳步推进。社会力量参与方面,可发展"时间银行"互助养老,医学院校需加强老年护理专业建设。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包括:建立统一服务标准、完善第三方质量评估机制、防范医疗纠纷风险等。值得强调的是,服务定价机制和风险保障体系仍需政策支持。
郎至尊的实践印证了护理服务"机构集中"向"社区渗透"的转型趋势。建议公众及时了解养老政策动向,支持社区护理站点建设,学习基础护理知识。政府部门需加快护理人才培养,完善行业规范体系,共同构建多层次养老健康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