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陕西西安第四医院急诊科上演了一场惊心动魄的生命救援。一名36周孕龄的孕妇,突发心悸被紧急送医。当时心电监护显示,她的心跳竟高达200次/分钟,而正常心率范围仅为60 - 100次/分钟,且心律完全紊乱。情况万分危急,医护人员迅速判断这是严重心律失常,果断采用食道电极导管介入治疗,仅约10分钟就成功将孕妇心率降至正常范围,保障了母婴的生命安全。这一案例,凸显了孕期心脏健康风险的突发性,也体现了先进救治技术的关键作用。
孕产妇心律失常:致命的“隐形炸弹”
心率超过200次/分钟,属于室上性心动过速或室性心动过速,这可是个极其危险的信号。它可能导致心力衰竭、胎盘供血不足,严重时甚至会造成猝死。孕妇本身心脏负担就因妊娠大幅增加,突发心律失常会让血氧交换障碍加速,直接危及胎儿,导致胎儿缺氧。引发心律失常的原因有很多,孕期激素变化、血容量增加、电解质失衡(像低钾、低镁)以及潜在的心脏基础疾病(如先天性心脏病)等都可能是诱因。此次案例中的孕妇,病因尚未明确,但急诊医生推测可能与近期劳累或感染有关。孕妇一旦发生心衰,极有可能引发胎儿窘迫,而常规抗心律失常药物如胺碘酮又存在致畸风险,所以在治疗时需要选择对胎儿影响最小的物理干预手段。
食道电极导管技术:孕产妇的“救命稻草”
食道电极导管技术是怎么发挥作用的呢?它是通过鼻腔插入一根细导管,到达食道后,利用电极释放微弱电流刺激迷走神经,诱发恶心反射,从而终止异常心律。这种方法无需药物,操作时间短,在这个案例中约10分钟就见到了效果,而且并发症风险低于导管消融术。对于孕产妇来说,传统药物可能会通过胎盘屏障影响胎儿心脏发育,而这种物理干预直接作用于神经反射,就成了孕中晚期危急情况下的优先选择。不过,该技术也有局限性,它需要专业团队操作,并且仅适用于部分心律失常类型,如房颤、阵发性室上速。目前国内三甲医院急诊科普及率较高,但基层医疗机构还需要加强相关培训。
孕产妇心脏健康管理:预防与应对两手抓
孕28周后,建议孕妇增加心电图筛查频次,密切关注静息心率,留意胸闷、头晕等症状。像此次案例中的孕妇,如果在发病前两周出现过轻微心悸却未及时就医,很可能就会延误早期干预的窗口期。在生活方式上,孕妇要避免高温环境,比如桑拿,也要避免剧烈运动,以减少血流动力学波动;采用左侧卧位睡眠,这样能改善心脏供血;每天盐分摄入要控制在5g以内,预防水肿导致心脏负荷加重。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孕妇出现心悸时切勿自行用药,应及时就医评估。此次案例中,家属在症状出现后30分钟内就将孕妇送医,这是救治成功的关键因素。
这个案例给所有孕产妇及家属敲响了警钟,孕期心脏健康监测要和产检一样重视。医疗机构应加强高危妊娠筛查,公众也要提升对“胸闷可能是心脏病而非普通妊娠反应”的认知。建议孕妇随身携带“紧急联系卡”,注明既往病史及用药禁忌,为突发情况争取宝贵的黄金救治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