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中国香港一名4个月大的男婴在亲戚照看期间突发浑身抽搐、意识不清,送医后被确诊为脑出血。医生初步怀疑是"摇晃婴儿综合症"(SBS)在作祟。警方介入调查后,迅速逮捕了一名56岁的女性亲戚,指控其涉嫌虐待或疏忽导致婴儿受伤。这起事件如同警钟,为大众对婴儿照护安全问题敲响了重视的信号。
摇晃婴儿,危害究竟有多大?
婴儿的生理结构十分特殊,头部占体重比例约达25%,而颈部肌肉和韧带却尚未发育完全。当被剧烈摇晃时,脑组织就会与颅骨反复撞击,就像一颗小弹珠在盒子里剧烈晃动,极易导致血管撕裂、脑水肿或出血。医学研究表明,哪怕只是10秒内的短暂摇晃,也可能引发不可逆的损伤。急性期,婴儿可能会出现呕吐、瞳孔异常、呼吸不规则等症状。长期来看,还会带来认知障碍、运动功能障碍、癫痫等后遗症,甚至可能导致死亡。据美国儿科学会(AAP)统计,SBS致死率高达20%-30%,幸存者中约80%会遗留永久性残疾。然而,部分照顾者却误将摇晃当作安抚手段,觉得"轻度摇晃无害",但实际上婴儿脑部微小血管对冲击力极度敏感,任何非必要的剧烈动作都可能造成损伤。
为何摇晃婴儿事件频发?
从社会认知层面来看,全球约40%的年轻父母不了解SBS的致病机制,部分人还认为"摇晃是哄睡有效方式"。在香港,根据香港儿科协会2023年报告,本地仅32%的托育机构将SBS预防纳入培训课程。从情绪管理角度分析,照顾者在婴儿持续哭闹时,很容易产生挫败感,进而可能通过摇晃来发泄情绪。美国CDC数据显示,约60%的SBS案例与照顾者"无法应对哭闹"相关。此外,法律与监督也存在漏洞。虽然多数国家将SBS纳入儿童虐待范畴,但香港现行法例对"非故意伤害"界定模糊,需要通过类似案例推动立法细化照护责任,比如建立强制托育人员资格认证制度。
如何避免摇晃婴儿悲剧?
在家庭与托育机构教育方面,我们要积极推广"永不摇晃婴儿"全球倡议。可以通过社区讲座、母婴APP推送等方式,普及正确的安抚技巧,比如给婴儿拍背、调节室温、检查尿布等。医疗系统也应发挥重要作用,儿科急诊需建立SBS快速筛查流程,对疑似病例进行头颅CT/MRI检查,并联合社工介入家庭环境评估。美国部分州已有先例,要求医院发放"防SBS"警示贴,新生儿出院前必须签署知情同意书。政策与技术支持同样不可或缺,要推动立法明确"非必要摇晃"的虐待性质,对托育机构实施定期安全审核。在技术上,可以开发婴儿穿戴式监测设备,当检测到异常加速度时触发警报。
此次事件再次提醒我们,SBS的预防需要社会、家庭与医疗系统携手合作。公众要摒弃"摇晃无害"的错误认知,照顾者要学习科学的安抚方法,政府则需完善法律与监管框架,为婴儿安全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