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华山景区在清明假期前夕引进了外骨骼助力装备,这一“爬山神器”迅速成为社交媒体焦点。该设备依据人体工程学设计,搭载动力系统与AI算法,能感知用户下肢运动趋势,在抬腿时提供向上拉力,大大减轻登山体能消耗。其重量仅6斤,适合各年龄段游客。此前已在庐山、贺兰山等景区试点,携程等平台也计划扩大推广。试用活动吸引大量游客参与,售价2599元起,市场反响火爆。
初次使用:适应难题与破解之道
部分用户初次使用时,出现腿部肌肉紧张、关节不适等状况。这是因为设备改变了自然步态,使一些肌肉群未充分激活,或让使用者过度依赖助力。比如,在抬腿阶段设备提供拉力,会让使用者忽略臀部和核心肌群的主动参与。长此以往,肌肉失衡可能引发运动损伤。为解决这一问题,初次使用者可先进行10 - 15分钟的热身运动,像动态拉伸、关节活动等,再逐步延长使用时间。景区也可增设适应性训练区域,引导游客短距离试用,熟悉设备。
特殊人群:使用风险与医学提醒
膝关节损伤或下肢疾病患者使用该设备可能加重病情。即便设备能减轻压力,但关节有炎症或结构性损伤时,外力介入会加剧肿胀或错位风险。上海某三甲医院骨科专家建议,这类人群需经专业医师评估后使用,还可配合护膝等辅助工具。设备厂商应明确标注禁忌症,景区也需提供医疗咨询窗口。庐山试点数据显示,12%的膝关节术后患者未经指导使用后疼痛复发,这警示我们要加强风险告知。
长期依赖:健康隐忧与平衡之法
过度依赖外骨骼会削弱肌肉力量与耐力。长期使用者腿部肌群“懒化”,日常行走能力下降,跌倒风险增加。《运动医学》期刊研究表明,骨骼肌适应性需持续负荷刺激,外部助力过强会降低肌肉收缩频率,影响线粒体代谢效率。为避免这种情况,建议遵循“3:1原则”,即每使用设备登山3小时,进行1小时无助力的低强度锻炼,如平地快走,还要定期进行深蹲、靠墙静蹲等肌肉力量训练。
技术风险:故障隐患与安全措施
设备存在电池续航不足或系统突发断电的风险,在陡峭路段会让使用者失去助力支持,导致失衡跌倒。厂商可采用双电芯冗余设计,设备内置紧急制动装置。景区要规划“安全缓冲区”,租赁点配备应急救援人员。同时,通过说明书或VR演示,向用户强调使用边界,如禁止在湿滑、无护栏路径依赖外骨骼,避免超负荷连续使用。 外骨骼设备在提升户外活动包容性的同时,也面临着潜在健康风险的挑战。它的技术创新价值值得肯定,但用户要理性看待科技辅助工具。大家在享受便利时,应通过科学锻炼维持基础体能。景区与厂商也需建立更完善的使用者健康评估体系,秉持“科技赋能而非替代”的健康理念,重视人体适应性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