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新闻世界新闻科学探索

网红AI减肥APP,是减肥天使还是健康魔鬼?

作者:张熙
2025-05-02 09:40:01阅读时长3分钟1147字
网红AI减肥APP,是减肥天使还是健康魔鬼?
内分泌科酮症酸中毒AI减肥APP极端节食营养学代谢健康北京协和医院健康管理科技减肥安全减重饮食计划体重数据个体差异医学伦理临床验证

内容摘要

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警示,网红AI减肥APP导致12名用户因极端节食引发酮症酸中毒。极低热量饮食计划违背营养学基础,公众应理性看待科技减肥,优先保障代谢健康。

近期,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发出一则紧急警示,一款以"月瘦30斤"为卖点的网红AI减肥APP,让12名用户陷入健康危机。该APP通过算法生成极低热量饮食计划,导致这些用户因极端节食引发酮症酸中毒被送医。患者出现恶心、呕吐、乏力等症状,部分重症患者还出现了意识模糊,暴露出AI健康管理产品在缺乏科学验证和医疗监管下的严重风险。

酮症酸中毒:减肥背后的"隐形杀手"

酮症酸中毒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当我们碳水化合物摄入不足时,身体就会开始分解脂肪来获取能量,这个过程中会产生大量酮体。一旦酮体浓度过高,血液就会酸化,从而引发酮症酸中毒。酮体浓度过高会对我们的呼吸、循环、神经系统造成具体危害,比如呼吸会加深加快,身体的电解质会紊乱,还可能出现意识障碍等情况。

再来看看这次事件中的12名患者,他们大多是年轻人,使用APP的时长从几周至几个月不等,每日摄入热量普遍低于800大卡。就拿其中一位30岁的女性来说,她按照APP的计划,每日仅摄入600大卡,结果没几天就出现了恶心、呕吐的症状,后来直接昏迷被送进了医院。这些患者都有一个共同的误区,就是盲目信任"AI科学性",完全忽视了身体发出的信号。

AI健康管理:是天使还是魔鬼?

AI在减肥方案设计上存在明显的技术局限性。它过度依赖体重数据,却忽视了基础代谢率、运动量、健康史等个体差异。就拿这款APP来说,它采用的"一刀切"极低热量模型,完全违背了营养学基础,要知道人体每日最低安全摄入量可是1200大卡呢。

和传统减肥机构相比,多数AI产品以"科技工具"的名义规避了监管。传统减肥机构需要具备医疗资质,而这些AI产品既缺乏临床验证,也没有风险提示。从2024年卫生健康部门的典型案例通报来看,类似事件近年呈上升趋势,这也凸显了行业规范的紧迫性。

科学减重:这样做才靠谱

协和医院内分泌科医生给出了核心建议,安全的减重速度是每周0.5 - 1公斤。同时还提出了三大原则:一是避免低于基础代谢的饮食,保证身体正常运转;二是结合有氧与力量训练,提高身体代谢能力;三是定期监测血糖与电解质,及时掌握身体状况。

在选择健康产品时,公众要优先选择通过国家卫健委备案的数字化健康工具,或者具备营养师/医生实时介入功能的平台。遇到那些承诺"速效减肥"的产品,一定要提高警惕,要求查看产品背后的医学研究依据。

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可以做好自我防护。比如学会使用尿酮试纸进行日常监测,了解身体的酮体情况;遵循营养均衡的饮食模板,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的比例要合理。一旦出现乏力、心悸等症状,要及时就医。

此次事件为AI健康管理敲响了警钟,技术赋能必须以医学伦理和科学验证为基石。公众在追求身材管理时,要理性看待"科技减肥",优先保障代谢健康。期待未来监管部门与医疗机构携手合作,推动AI健康产品建立"算法透明化 + 医疗审核"双重保障机制,让技术创新真正造福全民健康。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页内容撰写过程部分涉及AI生成(包括且不限于题材,素材,提纲的搜集与整理),请注意甄别。

相关新闻

预防器官疾病,从调整饮食和养成健康习惯开始!
专家建议:借鉴剧中中医养生法,避开“经验主义”误区!
48小时仅睡9分钟,吴宣仪晕倒敲响娱乐圈健康警钟!
揭秘生理性喜欢:5大表现、生理密码与应对法则
太牛了!阜康医院用它让儿科穿刺成功率从65%升至92%!
建议孕晚期少骑电动车,公众学急救护母婴平安!
四川人均预期寿命提升0.59岁,三大策略应对健康挑战!
春茶采摘季来袭,快行动守护疫情与食品安全!
保存脐带血如何抉择?考虑遗传史和经济实力!
男性朋友们!赶紧接种HPV疫苗,为健康护航!

7日热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