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70岁大爷吃生鱼感染肝吸虫,夏季高发期需注意

2025-01-24 10:05:01
作者:范志远
疾病:肝吸虫病,学科:感染科,字数:1981

近期,广东地区发生了一件令人揪心的事儿。一位70岁的大爷,仅仅因为食用了未处理的淡水鱼,就不幸感染了肝吸虫。起初,大爷身体各种不舒服,在家人焦急的陪同下赶忙前往医院检查,最终被确诊感染了肝吸虫。这可把大爷和他的家人们急坏了,这件事也给大家敲响了警钟,让我们不得不把目光聚焦到肝吸虫病这个严重的健康问题上。

1. 认识肝吸虫病

肝吸虫病究竟是何方“恶魔”呢?简单来讲,它是一种由于人们误食了未经煮熟的淡水鱼或虾而引发的寄生虫病。这肝吸虫一旦随着食物“溜”进人体,就会迫不及待地找到它们的“理想家园”——人体的肝胆管内。在这个“窝点”里,它们就像找到了乐土,开始“安营扎寨”,不断地“生儿育女”、繁衍壮大。

那它们在人体内是怎么“搞破坏”的呢?当肝吸虫寄生在肝胆管后,就像一群调皮捣蛋的小鬼,不停地刺激胆管的内壁。时间一长,胆管内壁就如同被折腾得千疮百孔,炎症也就随之而来。这时候,人的身体就像拉响了警报,可能会感觉到右上腹传来阵阵隐痛,有时候还会莫名地恶心,连吃饭的胃口都没了。而且呀,这肝吸虫长期在胆管里肆意妄为,还会严重干扰胆汁的正常排放。胆汁排不顺畅,就好比下水道堵塞了,胆囊炎很可能就找上门来。要是情况愈发严重,甚至可能诱发胆管癌。你瞧瞧,这小小的肝吸虫,危害可真是不容小觑啊!

2. 为何食用未处理淡水鱼易感染

为什么未处理的淡水鱼会成为肝吸虫的“运输船”呢?首先,鱼生活的环境可能早已被肝吸虫卵“攻陷”。在一些池塘、河流里,要是存在肝吸虫的宿主,比如某些螺类,它们排出的肝吸虫卵就会像幽灵一样在水中四处漂浮。淡水鱼在这样“危机四伏”的水中生活,就很容易与这些虫卵“亲密接触”。虫卵一旦找到机会,就会像钻进堡垒的敌人一样,迅速钻进鱼的身体里,然后在鱼体内慢慢发育成幼虫。

肝吸虫在鱼体内就像隐藏的“特务”,生存状态十分“隐蔽”。它们会悄无声息地藏在鱼的肌肉、内脏等各个角落,不仔细查看根本发现不了。而且,这些幼虫在鱼体内可不安分,十分活跃。一旦人们误食了没有经过处理的这种淡水鱼,这些幼虫就如同找到了“光明大道”,随着食物顺利进入人体。它们就像欢快的旅行者,顺着消化道一路畅通无阻地来到肝胆管,然后开始在人体内兴风作浪、“作祟”起来。人体的消化系统对它们来说,简直就是一条“绿色通道”,毫无阻碍地就进入了肝胆管这个“根据地”,从而引发感染。

3. 夏季成为高发期的缘由

夏天一到,天气酷热难耐,人们的饮食习惯也跟着“变了脸”。这个时候,大家都热衷于吃一些生冷的食物来驱散暑气、降降温度。像凉拌鱼皮、生鱼片之类的美食,深受不少人的喜爱。然而,这些看似美味的生冷食物中,如果藏有未处理干净的淡水鱼或虾,那感染肝吸虫的风险就如同火箭一般直线上升。

另外,夏季气温居高不下,鱼类也仿佛被注入了“兴奋剂”,变得格外活跃。活跃的鱼类在水中欢快地游来游去,这使得它们接触到肝吸虫卵的机会大大增加。而且,高温环境就像是肝吸虫卵的“孵化温床”,非常有利于它们的孵化和传播。肝吸虫卵在适宜的水温下,就像被施了魔法一样,迅速孵化成幼虫。这些幼虫在水中急切地寻找合适的宿主,一旦遇到淡水鱼,就会像饿狼扑食一样,迅速钻进鱼体内寄生。如此一来,鱼体内携带肝吸虫的几率就大幅提高了。人们在夏季又偏爱食用生冷的鱼,自然就容易“中招”感染肝吸虫病。这就是夏季成为肝吸虫病高发期背后的“神秘关联”。

4. 预防措施不可少

医生再三强调,预防肝吸虫病,关键就在于坚决不生食鱼、虾等水产品。不管是那看起来新鲜诱人的生鱼片,还是凉拌的虾,都有可能隐藏着肝吸虫的幼虫,就像平静湖面下可能藏着暗礁一样危险。只有把鱼、虾彻底煮熟,才能像给它们来了一场“灭顶之灾”,将这些寄生虫统统杀死,确保我们的健康安全。

厨房用具生熟分开洗净这一点也至关重要。在厨房这个“小战场”中,如果切生鱼、生虾的案板和刀具,不清洗干净就直接用来切熟食,很可能就把肝吸虫的幼虫带到了熟食上,就好比把敌人引进了自己的阵营。所以,一定要准备专门的案板和刀具用于处理生的鱼、虾。每次使用完后,要用热水狠狠地“冲刷”它们,最好再用开水烫一烫,来一场全面的“消毒大战”。盛放食物的容器也要严格分开,生的鱼、虾要用专门的盘子装起来,坚决避免和熟食“亲密接触”。只有这样,才能从源头上筑起一道坚固的防线,防止交叉感染,大大降低感染肝吸虫病的风险。

食用未处理的淡水鱼而感染肝吸虫可不是闹着玩的,它就像一颗隐藏在身边的“健康炸弹”,随时可能给我们的身体健康带来巨大的危害。尤其是在夏季这个高发期,大家可得格外提高警惕。我们一定要把食品安全放在首位,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坚决不吃生的或未煮熟的鱼、虾,时刻留意厨房用具的卫生情况。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为自己的身体健康保驾护航,远离肝吸虫病的可怕威胁。

7日热榜
身上长出这5种瘊子?可能是HPV感染,早发现早治疗很重要
车厘子“中毒”传闻不断,到底还能不能放心吃?
鱼刺卡喉别慌!科学处理养成好习惯很重要
为什么你总是特别容易紧张?科学揭秘背后原因与应对方法
甲流一周内可能发展成病毒性肺炎?这些症状要警惕
甲流超7天还会有传染性吗?这些情况要特别注意
宝宝感染甲流?新手爸妈必看的家庭护理与预防建议
甲流和普通感冒有何区别症状与治疗大不同
车厘子吃多了真会中毒?专家揭开真相,教你正确食用
连接医学与AI:数据标注如何革新未来医疗
同科室新闻
面对抗流感‘明星药’,理性对待科学防治很重要!
春节临近甲流或迎小高峰如何预防?
日本禽流感来袭!我们该如何从自身预防疾病?
李斯特菌致死率20%-30%!这些预防方法一定要记牢
张文宏团队发布新型抗流感药物带来哪些新希望?
流感高发季来袭,这些应对方法你知道吗?
感染甲流后为何会突然面瘫?这些预防和治疗要点要牢记
甲流超7天还会有传染性吗?这些情况要特别注意
日本流感病例激增3倍,医疗系统面临巨大压力
初中生高烧不退查出肺炎支原体感染,家长切勿自行用药!
最新国内
冬季冰上活动风险多这些安全知识必知!
跑步时体力不支?到底该走走停停还是坚持跑?
染发和烫发哪个对头发伤害大?该如何避免?
为何有人睡眠少却活力满满?答案在这里!
3亿慢性疼痛患者递增女性居多,该如何应对?
肺部发现磨玻璃结节别慌!这些应对建议要知道
能跑半马却爬楼费劲?全面提升身体素质有妙招
每天睡7 - 8小时每周运动150分钟就能防癌?
世界新闻
研究调查波兰呼吸道感染ICD编码中的模糊性
在线药房婴儿潮:研究探讨老年人对在线药房的信任
解决原住民社区的环境健康挑战
社会模型导向是理解医疗保健提供者残疾歧视的关键
酵母细胞壁衍生物作为调节口腔微生物群和牙菌斑生物膜的潜在策略
达能北美开放年度肠道微生物组、酸奶和益生菌奖学金申请
非洲微生物组项目揭示全球健康新视角
黑接骨木汁可能有助于体重管理和代谢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