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镜检查,简单来说就是医生借助一根带有摄像头的细长管子,深入肠道内部,直接观察肠道的情况。它就像一个"侦察兵",能在早期发现肠道里的各种问题,比如息肉、溃疡,甚至是癌症。而早期发现对于治疗肠道疾病,尤其是预防结直肠癌,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因为很多肠道疾病在早期可能没有明显症状,等到出现不适时,病情可能已经比较严重了。所以,定期做肠镜检查能让我们及时发现问题,早治疗,提高治愈率。
这些人要定期做肠镜,别忽视!
- 45岁以上一般健康人群:根据最新医学指南,建议所有健康人群从45岁开始定期筛查。随着年龄增长,肠道黏膜细胞发生癌变的风险显著上升。建议每5-10年做一次肠镜检查,对于肠道状况良好者可适当延长间隔。
- 有肠癌病史或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的直系亲属:遗传因素在结直肠癌发病中起重要作用。若直系亲属有相关病史,建议将首次筛查年龄提前到40岁或比家族最早发病年龄早10年,之后每1-2年检查一次。
- 患有肠癌癌前病变者:包括进展期腺瘤、锯齿状病变、炎症性肠病相关异型增生等。这类人群需要根据病变性质制定个体化监测方案,通常建议每6个月至3年复查。
- 持续存在肠道症状者:慢性腹泻/便秘超过6周、便血、黏液便、排便习惯改变、不明原因贫血或体重下降等情况,应及时接受肠镜检查以明确诊断。
- 不良生活方式人群:长期高脂低纤维饮食、缺乏运动、肥胖(BMI≥30)、吸烟(每日≥20支)、酗酒(乙醇摄入≥30g/日)等危险因素超过5年者,建议提前筛查。
- 盆腔放射治疗史患者:宫颈癌、前列腺癌等接受盆腔放疗后,结直肠癌风险增加1.5-2倍。建议治疗后5年起开始肠镜监测,每5年复查。
肠镜检查全流程及注意事项,快码住!
检查前3天应避免高纤维食物(如芹菜、玉米、火龙果等),前1天过渡到低渣饮食(白粥、面条)。清肠环节需严格遵医嘱服用复方聚乙二醇电解质散等渗透性泻剂,直至排出物呈透明水样。检查当日需禁食,慢性病患者应提前与医生沟通用药调整。检查过程中可能产生腹胀等不适,可采用无痛肠镜减轻痛苦。术后2小时内禁食禁饮,恢复饮食应从流质逐步过渡,24小时内避免驾驶和高空作业。
警惕这些肠道报警症状!
- 持续性排便习惯改变(腹泻/便秘交替超过2周)
- 便血或黑便(需与痔疮出血鉴别)
- 排便后仍有未尽感
- 腹部包块或进行性消瘦(6个月内体重下降>10%)
- 不明原因贫血(血红蛋白<110g/L)
肠镜检查的不可替代性
相较于CT结肠成像等检查,肠镜不仅能清晰观察黏膜细微改变(分辨率达0.1mm),还能同步进行活检和治疗。建议将肠镜与粪便DNA检测、FIT等筛查手段结合使用,形成完整的早筛体系。
肠道健康全周期管理方案
饮食管理:每日摄入膳食纤维25-30g(如燕麦、奇亚籽),ω-3脂肪酸(深海鱼)与益生元(洋葱、香蕉)协同维护菌群平衡。限制加工肉制品(每周<500g),红肉摄入建议每周3次以内。
运动处方:每周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可降低26%的肠癌风险。建议结合阻抗训练(每周2次)增强核心肌群,促进肠道蠕动。
风险分层监测:
- 低危人群(无息肉):5-10年复查
- 中危(1-2个小腺瘤):3年复查
- 高危(≥3个腺瘤或高危腺瘤):1年复查
术后康复:
- 息肉切除后避免抗凝药物1周
- 逐步建立排便日记,记录频率、性状(参考Bristol分级)
- 补充维生素D(维持血清水平>30ng/ml)
急症处理:
- 大量便血(>200ml/次)需左侧卧位,监测血压心率
- 剧烈腹痛伴腹肌紧张提示穿孔可能
- 发热(>38.5℃)合并里急后重考虑感染性并发症 出现上述情况应立即禁食并急诊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