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深圳大学附属华南医院干了件大事,率先在国内引入本地化部署的国产人工智能大模型DeepSeek - R1,正式开启“AI医院”建设新篇章。这一举措意在借助AI智能体提升医疗效率和服务质量,改善患者就医体验。医院正通过32B、70B、671B三模协同架构,构建覆盖“临床 - 科研 - 运营管理”的全场景智算中枢。
AI智能体在医院的应用场景那叫一个多元:
举个例子,它能当医生、护士的电子分身,缓解医院排队等候问题,让患者更快得到诊治,还能持续监测患者病情并给医护人员提供诊疗建议。
AI技术在医疗领域的深入应用,就像一把双刃剑,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引发了人们对医疗安全和质量保障的担忧。虽说AI智能体可以提供高效的辅助诊断服务,但它的准确性还有待进一步验证。在实际应用中,可能会出现数据偏差或算法缺陷,从而导致误诊情况的发生。
就拿一些类似的AI医疗应用案例来说,由于数据样本的局限性,AI在面对某些罕见病症时,可能给出不准确的诊断结果。这就会让患者可能因为错误的诊断而接受不恰当的治疗,进而延误病情,严重影响个人健康。
AI智能体的准确性依赖于大量的数据训练。要是数据存在偏差,比如数据集中某些病症的样本数量过少,或者数据标注不准确,都会影响AI模型的学习效果,导致它在诊断时出错。而且,当前的AI算法虽然在不断发展,但还是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很难完全模拟人类医生的思维和判断方式。
部分医务人员可能对AI工具过度依赖,缺乏对其输出结果的批判性思考,没有结合自身的专业知识和临床经验进行综合判断,这就增加了误诊的风险。
在接受AI辅助诊断时,可别盲目相信它的结果。可以多咨询几位专业医生的意见,进行综合判断。在就医过程中,要主动向医生提供详细准确的病史和症状信息,帮助医生更好地了解病情。
应该加强相关培训,正确理解和使用AI工具,把它当作辅助手段,而不是替代自身的专业判断。
要加强AI系统的训练和测试,确保它在不同场景下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同时,建立严格的监管机制,确保AI系统的使用符合伦理规范,对AI诊断结果进行严格审核。
AI智能体化身电子医护是创新尝试,带来新可能,但我们要警惕健康风险,保持理性谨慎,为健康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