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成长过程中,传统中医(TCM)一直是郭先生生活的一部分。他的祖母经常在炉子上煮一锅草药茶。在温暖的日子里,她会舀出几杯“清凉”的菊花茶和大麦饮料给家人喝。当他的两位亲戚被诊断出癌症时,他们在化疗期间服用中药,希望能减轻治疗的副作用。
看到中医能为病人带来安慰,这位25岁的年轻人对中医产生了兴趣。郭先生现在正在南洋理工大学(NTU)攻读中医和生物医学双学位,并且已经是第三年。他是许多选择追求这一传统治疗方法学位的新加坡年轻人之一。
2024年8月,南洋理工大学招收了其首届四年制中医本科课程的学生。这是首个由卫生部(MOH)中医委员会认证的本地颁发的本科课程。
这个新学位课程是全国范围内将中医与现代西医药结合的一部分。卫生部长王乙康在2024年10月表示,该部门计划将中医纳入公共诊所和医院,作为扩大“更健康新加坡”计划的一部分。
同样,大学更新的课程在中医教育中加入了现代医学元素。南洋理工大学中医课程主任钟琳达副教授告诉《海峡时报》:“我们正在讨论让李光前医学院教授西方医学模块的可能性。这包括解剖学、生理学、内科以及病理学和诊断。”
在临床实习期间,南洋理工大学的中医学生可以观察经验丰富的从业者进行临床疗法,如拔罐。新的课程每届招收25到30名学生,与之前的课程相比有显著不同。钟教授说:“在单学位课程中,有更多的临床模块和培训内容,以及更多关于中医预防和保健的内容。”
单学位课程还提供了更多的临床实习机会,包括在新加坡中华医院和广惠肇留医院的本地实习,以及在北京中医药大学和香港中医医院的国际实习。
尽管西医占据主导地位,但中医在新加坡仍有其地位。就读于新南洋理工大学课程的大一新生孔紫婷(21岁)说:“我觉得在新加坡这样一个多元文化的社会——东西方交汇的地方——有很多人信任中医。从我们的环境中就可以看出这一点,新加坡有很多中医诊所。”
林秋如(31岁)是其中一家诊所——达丰中医堂的老板。她在2021年初接手了这家诊所,当时她的导师邱德贤博士在70岁时退休。她估计,自2021年以来,来诊所就诊的年轻人增加了25%。这家诊所专门治疗运动和脊柱损伤。
林女士说,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将中医视为一种替代医学。她说:“如果你不需要手术治疗身体受伤,西医通常会推荐你去做理疗,因为他们在这方面无能为力。因此,一些患者意识到通过针灸或推拿,他们可以更好地解决手头的问题。”
她的客户现在来自越来越多样化的背景,从白领工人到外籍建筑工人和家政工人。五分之一的患者是非华人。她说:“因为诊所位于马西岭,靠近克兰芝,那里有许多外籍工人宿舍和几个建筑项目。有些主管会带他们的工人过来,当他们在工作中受伤时。”
尽管需求不断上升,但仍有一些人对这种治疗方法的有效性持怀疑态度。据林女士说,大多数西医不会向他们的病人推荐中医。“这很令人难过,因为不仅仅是医疗专业人员,还有一些公众认为中医治疗更像是安慰剂效应或伪科学。”她说道。
希望科学证明中医有效性的愿望促使像郭先生这样的学生进入这一领域。他希望毕业后继续深造,攻读针灸博士学位或专攻消化系统疾病,他说许多新加坡人都患有这些疾病。郭先生说:“中医已经存在了近2000年——它仍然存在意味着这种治疗方法有效。通过将科学证据附着在中医治疗上,可能会使其更广泛地被接受。”
尽管中医吸引了许多热情的追随者,但在新加坡成为一名从业者仍然是一个艰难的职业。林女士估计,她2018年毕业于南洋理工大学双学位课程的同学中,只有四分之一的人仍在中医行业工作。主要原因?长时间的工作和低薪。当她2019年初加入这个行业成为一名中医师时,起薪是2500新元。三个月试用期后,涨到了2800新元。她补充说,这个行业内的职业晋升机会也很有限,这可能促使那些寻求稳定高薪工作的人最终离开这个行业。林女士说:“工作两三年后,你会觉得自己在社会上没有进步。其他人的职业生涯都在进步,薪水随着奖金和晋升而增加,而你却停滞不前。”
尽管林女士在接管中医诊所后收入有所增加,但她必须长时间工作以确保生意运转。她从周一到周六早上9点到晚上8点半开门营业,除了午餐和晚餐各一个小时的休息时间外,其余时间都在接诊病人。尽管工作时间很长,林女士并没有打算离开这个行业。她希望最终能招募另一位专业人士——来自类似南洋理工大学课程的人——加入诊所。
这对44岁的林女士的病人努萨利姆来说是个好消息。去年12月因摔倒腿部受伤后,努萨利姆寻求了西医和中医治疗,但他发现后者给他带来了更大的缓解。他说:“我的伤带来了更多的酸痛和钝痛。对于这类伤害,我需要去看中医,因为有些事情西医从业者并不了解。”对他来说,保留这种传统治疗方法至关重要。努萨利姆说:“在新加坡,因为我们更多地说英语,人们可能更熟悉西方文化。但在中国世界里,比如中医,有一些有用的东西,具有深厚的文化根源和传统价值。”
(全文结束)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全文内容涉及AI跨语种自动翻译。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