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项开创性的手术中,研究人员发现将人类干细胞衍生的视网膜片移植到非人类灵长类动物(日本猕猴)的眼睛中,可以成功修复黄斑裂孔。尽管在移植后的三个月内出现了轻微的排斥反应,但通过在三月和六个月时进行局部类固醇注射,这一问题得到了有效缓解。该研究结果已发表在《干细胞报告》上。
“我们首次在非人类灵长类动物模型中证实,胚胎干细胞衍生的视网膜器官片移植有助于闭合黄斑裂孔,”神户市眼科医院的高级研究作者Michiko Mandai在媒体发布会上表示。“我们的结果表明,这种方法有可能成为一种实用、安全且有效的治疗选择,具有最小的侵入风险,尤其是对于难以治疗的黄斑裂孔病例。”
Mandai补充道:“轻微的排斥反应可能限制了移植组织的功能整合。此外,这是一个单眼的单一案例结果,模型并没有完全复制人类难治性黄斑裂孔的病理。然而,这些发现表明,这种手术技术适用于人类黄斑裂孔。”
这项研究使用人类胚胎干细胞在实验室中培养视网膜组织,然后将其移植到猴子眼睛中的黄斑裂孔处。移植的组织成功填充了裂孔,并显示出发展成功能性视网膜组织的迹象。
移植后七个月的观察结果显示,干细胞衍生的组织不仅填满了裂孔,还开始发展成各种类型的视网膜细胞,包括对视力至关重要的光敏感光感受器。通过一系列测试,猴子表现出视觉功能改善的迹象,例如聚焦和注视目标的能力显著提高,电生理记录也显示视网膜活动增加。
这种使用实验室培养的视网膜组织的方法特别吸引人,因为它有可能克服当前治疗方法的局限性,即需要使用患者自身眼睛其他部位的视网膜组织。这种方法可能导致保留更多周边视力的治疗方案。然而,尽管这项研究的结果令人鼓舞,但它只是一个单一的研究,还需要更多的研究才能最终进入人体试验。此外,我们必须记住,动物研究并不总是能很好地转化为人类。尽管如此,这项研究确实提供了令人鼓舞的结果,值得进一步研究,并为视力丧失开辟了新的治疗途径,特别是对于黄斑裂孔和其他视网膜疾病的治疗。
未来,研究人员计划考察在更长时间的观察期内,宿主和移植物之间是否可以建立某种形式的突触通信,以及调查移植物对宿主视网膜细胞的保护作用,以及移植物中的细胞组成如何影响视觉功能。
(全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