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一则有关饮食与健康的医学研究成果引起了广泛关注。中国上海复旦大学营养学院高翔博士团队联合国际研究机构,通过大规模人群数据分析发现,超加工食品(UPFs)的高摄入量与帕金森病(PD)早期非运动症状风险显著相关。该研究基于近4.3万名无PD病史的个体数据,揭示了饮食模式与神经退行性疾病之间潜在关联的科学依据,为预防PD提供了全新视角。
前沿研究:多机构携手探索饮食奥秘
这项研究由上海复旦大学营养学院牵头,联合美国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等机构共同开展。团队负责人高翔博士长期专注于饮食与慢性疾病关系的研究,其早期研究已证实不良饮食与PD风险存在关联。此次研究通过整合流行病学数据与临床指标,首次系统分析了UPFs对PD前驱期症状的影响。
重磅成果:UPFs与PD前驱症状紧密相连
核心发现
研究纳入了42,853名平均年龄47.8岁的参与者。通过长期跟踪发现,日均摄入≥11份UPFs的人群出现三种以上PD前驱期特征(如快速眼动睡眠行为障碍、抑郁症状、便秘等)的风险是低摄入组(<3份/天)的2.5倍(OR = 2.5,P < 0.0001)。具体而言,身体疼痛(aOR = 1.7)、便秘(aOR = 1.6)等前驱期症状风险显著增加。
关键证据
不同UPFs类型与风险的关联存在差异:包装甜食、含糖饮料、酱料等显著升高风险(OR 1.3 - 1.7),而超加工面包、即食混合菜肴则无显著关联。值得注意的是,UPFs与PD前驱期症状的关联独立于年龄、BMI、体力活动等混杂因素。
研究局限
高翔博士强调,该结论基于观察性研究,需进一步验证UPFs摄入与PD确诊的因果关系。此外,研究样本以白人卫生从业者为主,可能限制结果的普适性。
深度剖析:饮食模式背后的健康密码
饮食模式与症状机制
UPFs的高糖、高盐、多添加剂特性可能通过肠道菌群失调、炎症反应或氧化应激等途径加速神经退行性病变。例如,便秘可能反映肠道-大脑轴功能异常,而快速眼动睡眠行为障碍(pRBD)则与多巴胺能神经元早期损伤相关。
个体案例分析
高UPF摄入人群的日常饮食通常包含含糖饮料、加工肉类、包装零食等。研究建议逐步用天然食材替代UPFs,如以新鲜水果代替甜点,可有效降低健康风险。
专家观点
伦敦国王学院van Wamelen博士指出需谨慎解读结果,因前驱期症状(如便秘)在普通人群较常见,并非PD必然发展指标。雅典大学Maraki博士呼吁开展UPFs与PD确诊的纵向研究以完善饮食干预策略。
科普时间:认识UPFs与PD前驱期
超加工食品(UPFs)定义
UPFs指经过多次工业处理、添加糖/盐/脂肪及防腐剂的食品,如碳酸饮料、速食面、加工肉类等。这类食品营养价值低,可能干扰人体代谢和神经信号传导。
前驱期PD特征
指PD确诊前数年出现的非运动症状,包括睡眠障碍、嗅觉减退、便秘等。当多种症状组合出现时,可提高疾病预测准确性。
神经退行性机制
UPFs中的添加剂(如亚硝酸盐、人工甜味剂)可能直接损伤神经元,或通过引发慢性炎症破坏血脑屏障,加速α-突触核蛋白异常聚集(PD病理标志)。
饮食调整建议
推荐采用地中海饮食模式,增加蔬菜、全谷物、鱼类摄入,将UPFs摄入控制在每日<3份。同时建议政策层面加强食品标签透明度,帮助公众识别UPFs。
展望未来:饮食干预开启健康新征程
该研究为饮食干预预防神经退行性疾病指明新方向,未来需结合个体化健康评估与长期随访验证。后续研究应关注UPFs与其他代谢疾病(如糖尿病)对PD风险的协同作用,并探索精准营养策略延缓疾病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