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广东一位33岁的男子谢某振因难以从亡妻离世的悲痛中走出来,选择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谢某振和妻子在2年前相遇并相爱,去年登记结婚,然而甜蜜的婚姻仅维持了10个月,妻子便不幸离世。在妻子去世后的几个月里,谢某振始终沉浸在哀伤中,每天都郁郁寡欢,心结难解,最终走向了绝路。
从谢某振的遭遇中,我们能深刻体会到病理性哀伤对个人心理健康的巨大影响。心理学研究表明,多数人在经历丧亲之痛后,会经历否认、愤怒、讨价还价、抑郁和接受这几个阶段。若哀伤反应持续超过12个月且严重影响社会功能,则可能发展为延长哀伤障碍(原称病理性哀伤)。这种心理健康问题表现为持续性悲痛、过度怀念逝者、社会功能受损等特征。如谢某振在妻子去世后,虽得到家属关注,但长期处于情绪低谷无法恢复,这种状态不仅影响心理健康,严重时可能危及生命。
延长哀伤障碍的形成涉及多维度因素。首先是心理韧性差异,个体面对创伤的心理承受能力存在显著不同。其次是应对机制的有效性,缺乏适应性应对策略容易导致情绪固着。社会支持系统的薄弱尤为关键,案例中当事人虽有关注却缺乏专业心理援助,加剧了情绪恶化。值得注意的是,美国精神医学学会DSM-5将延长哀伤障碍定义为持续12个月以上的严重哀伤反应,这为专业诊断提供了明确标准。
应对延长哀伤障碍需采取系统干预策略:第一层面是专业心理干预,认知行为疗法、哀伤辅导等实证疗法可有效缓解症状。第二是社会支持网络构建,亲友的情感支持配合专业支持小组能形成疗愈合力。第三是文体疗法的运用,通过日记书写、正念冥想等方式进行情绪疏导。第四为药物辅助治疗,针对伴有抑郁、焦虑症状的患者,SSRI类药物可在精神科医师指导下配合使用。
除延长哀伤障碍外,还需注意急性应激障碍(持续3天-1个月)和适应障碍(3个月内)等反应类型。建议丧亲者通过以下方式自我调节:建立规律作息维持生理节律,进行适度运动促进内啡肽分泌,通过艺术表达转化情绪能量。若自我调节无效,应及时寻求心理卫生中心或精神科的专业帮助。
谢某振的悲剧凸显了哀伤反应专业干预的重要性。当发现亲友持续存在回避社交、工作能力下降、自杀意念等警示信号时,应当及时联系心理危机干预热线(如北京24小时心理援助热线010-82951332)或专业机构。心理健康关乎生命质量,需要个人、家庭和社会共同守护。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页内容撰写过程部分涉及AI生成(包括且不限于题材,素材,提纲的搜集与整理),请注意甄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