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法治日报》记者调查发现,市面上充斥着大量声称"刷刷牙就能瘦"的瘦身产品,伪科学营销现象泛滥成灾。比如"减重牙膏",宣称能有效抑制虚假食欲,刷牙就能瘦身;"高科技仪器"号称刺激穴位疏通经络,保证40天瘦20斤且不反弹;还有减肥机构承诺"当场减腰围2至5厘米"或"减肥不忌口,火锅、奶茶随便吃"。然而实际上,这些产品效果与宣传天差地别,甚至可能危害健康。
这类"瘦身神器"缺乏科学依据,效果未经权威机构验证,还可能含不明成分,长期使用副作用大。像某些外用仪器可能引发皮肤过敏或神经损伤,口服减肥产品会影响消化系统或内分泌平衡。过度依赖这些产品,会让消费者忽视健康饮食和运动,加剧肥胖问题。
从经济方面看,消费者盲目追求快速减肥,花大量金钱买无效产品,钱包被掏空。部分人陷入"无效消费-复胖-再消费"的恶性循环,身体也因反复使用问题产品而受损。国家卫健委预测,到2030年我国超重肥胖率将显著上升,这与减肥市场乱象存在直接关联。监管体系对新形态减肥产品的覆盖不足,让不良商家得以钻法律空子。
现代社会对身材要求日趋严苛,催生普遍的身材焦虑,很多人病急乱投医寻求速效方案。不良商家利用这种心理,通过伪造"纳米技术""生物共振"等科技概念进行营销包装。所谓的"减重牙膏"经检测与普通牙膏成分无异;"高科技仪器"未通过临床验证却宣称医疗效果;减肥机构所谓"现场减腰围"实为束腰物理压迫,可能损伤内脏器官。
科学减重需遵循三大原则:一是均衡饮食,保证蛋白质、纤维素和维生素摄入,控制高糖高脂食物;二是科学运动,每周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配合力量训练;三是心理调适,建立合理体重预期。选购产品时需查验成分表和生产许可批号,对"快速见效""无需努力"等宣传保持警惕,必要时咨询专业医师。
当前减肥市场规模已达千亿级,但存在监管滞后于市场创新的问题。经科学验证的减重方法如间歇性禁食、低碳饮食等值得推广。需要特别强调的是,肥胖是多种慢性病的独立危险因素,除了体重管理,充足睡眠和压力调节同样重要。建议通过修订《广告法》加强虚假宣传惩治力度,同时依托社区医疗机构开展科普教育,帮助公众建立科学健康观。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页内容撰写过程部分涉及AI生成(包括且不限于题材,素材,提纲的搜集与整理),请注意甄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