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民间一直流传着“烫伤后涂抹酱油、牙膏”等偏方,但这些做法存在不小的健康风险。前段时间,多家权威媒体联合医生再次辟谣,强调此类偏方可能导致感染、热损伤加重及诊断困难。尽管医学界多次科普,可公众认知仍存在误区,部分案例中因错误处理导致伤口恶化,甚至需要植皮修复,这凸显了健康科普的紧迫性。
牙膏、酱油等物质可能携带细菌,它们的成分,像防腐剂、色素等,与皮肤创面接触后,容易形成封闭环境,为细菌滋生创造了有利条件。比如酱油,它的高盐分可能破坏皮肤屏障功能,让感染的概率大大增加。
牙膏等物质涂抹在创面上,会阻碍热量散发,使得热量向深层组织传导。有实验表明,未及时降温的烫伤,损伤可能从表皮层扩散至真皮层,不仅会延长愈合周期,还会增加瘢痕形成的风险。
酱油的深色成分会掩盖创面实际颜色和深度,让医生难以准确评估损伤程度。某三甲医院烧伤科就有这样的案例,患者因涂抹酱油延误了诊断,错过了创面处理的最佳时机。
酱油残留可能引发局部色素沉积,特别是在面部等暴露部位,会造成长期的外观问题,给患者增加心理负担。
烫伤后要在30秒内移除热源,然后用15 - 20℃的流动清水持续冲洗创面15 - 30分钟。如果是儿童或者浅表烫伤,冲洗时间可以缩短至10分钟,这样能快速降低组织温度。
要明确禁止涂抹牙膏、酱油、油脂等,可以仅用无菌纱布或干净布料轻柔覆盖,防止二次污染。
Ⅰ度烫伤(红肿无水泡)可以自行冷敷;Ⅱ度及以上(出现水泡或皮肤破损)需要在2小时内就医;严重者(如面部、关节烫伤或面积超过体表5%)应立即拨打急救电话。
婴幼儿、老人及糖尿病患者,因为皮肤修复能力较弱,即使是轻微烫伤也应尽早就医,避免并发症。
社区与学校需要加强“冲 - 脱 - 泡 - 盖 - 送”五步法教育,可以通过短视频、社区讲座等形式纠正误区。比如某地试点社区开展模拟急救培训后,烫伤不当处理率下降了40%。
建议家里常备独立包装无菌敷料、体温计(用于监测感染)、淡盐水(非创面使用)等,避免依赖家中已有物品(如牙膏)的错误心理。
医院可以建立烫伤科普专栏,针对高发场景(如厨房、儿童活动区)发布针对性指南,像电水壶烫伤需“先断电后降温”等关键提示。 烫伤急救的科学认知与正确操作关乎生命安全,民间误区的根除需要多方协作。公众要摒弃“土方优先”思维,医疗机构则要通过数据化案例增强说服力。只有将急救知识转化为日常行动,才能最大程度降低意外伤害的负面影响,守护健康防线。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页内容撰写过程部分涉及AI生成(包括且不限于题材,素材,提纲的搜集与整理),请注意甄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