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上海市“两会”期间,上海市政协委员和医学专家反映某些集采药品可能存在质量风险等问题,此消息引发广泛关注。2025年1月20日至21日,国家医保局迅速联合卫生健康、工业信息化、药品监管等多部门,奔赴上海展开专项调查。这一事件,既体现了医疗工作者与患者对集采药品质量的密切关注,更彰显了政府积极回应社会关切的担当态度。对于普通民众来说,这直接关系到能否用上疗效良好的药物,进而影响其生命健康权益。
集采药品政策,本是一项旨在通过集中采购降低药价,让老百姓受益的惠民举措。然而在实际推行中,却暴露出一些问题。部分集采药品被指药效不稳定、效果欠佳,存在质量风险,这给患者带来诸多困扰。
慢性病患者首当其冲。他们需长期服药控制病情,若服用的集采药品质量不稳定,病情极易反复。这不仅让患者身体承受更多痛苦,还会使就医成本大幅增加。此外,一些患者发现原研药购买困难,用药选择受限。毕竟,有些患者对特定品牌或成分的药物存在依赖性,买不到合适药物,治疗难度自然上升。
相关调查显示,超60%在使用集采药品过程中遇到问题的患者,表示会优先自费购买原研药或其他替代药品。这无疑加重了患者经济负担。从长远看,此类情况不仅损害患者健康权益,还降低民众对集采药品的信任度,不利于整个医疗体系健康发展。所以,解决集采药品质量问题刻不容缓,它与每位患者的切身利益紧密相连。
国家医保局牵头开展此次专项调查,充分展现了政府对民众生命健康权益的高度重视。面对集采药品可能存在的问题,政府态度明确: 一方面,对于确定存在质量问题的集采药品,将严格依照集采协议处理,这是对患者权益的基本保障。 另一方面,医保部门会进一步加强与相关部门协作,完善集采制度,确保集采药品质量与供应稳定。未来,随着相关政策法规不断完善:
此外,政府还将持续鼓励创新药物的研发与引进,丰富药品种类,让患者拥有更多更好的用药选择,真正实现“病有所医”。
此次集采药品问题专项调查及后续改革举措,既是对当下问题的有效应对,也为未来医疗改革指明方向。未来,民众将享受到更高质量、更稳定的医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