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医学领域在黑色素瘤治疗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为患者带来了新希望。英国牛津大学团队发现巨细胞病毒(CMV)可能显著提升PD - 1免疫抑制剂的疗效,相关成果发表于权威期刊《自然·医学》。与此同时,梅奥医学中心团队在溶瘤病毒疗法领域的探索,以及中国国家药监局对新型靶向药物的审批,都进一步拓宽了患者的治疗选择。
巨细胞病毒:免疫治疗的秘密武器?
英国牛津大学团队的研究有了惊人发现,CMV感染或许能通过激活免疫系统里的特定信号通路,增强PD - 1抑制剂对黑色素瘤的治疗效果。从实验数据来看,CMV阳性患者的治疗响应率比阴性患者高出约30%,而且3级以上免疫相关毒性(像肺炎、肠炎这类)的发生率降低了近50%。研究者推测,CMV感染也许能让T细胞识别肿瘤抗原的能力变强,从而放大免疫疗法的“靶向攻击”效果。这一发现为筛选适合PD - 1治疗的患者提供了生物标志物,比如通过检测CMV抗体水平就能优化个体化治疗方案。有一位晚期黑色素瘤患者,因为携带CMV,在接受PD - 1药物治疗后,肿瘤完全消退,还没出现严重副作用,这就很好地印证了该理论的临床价值(参考来源:人民网 - 健康生活)。
溶瘤病毒疗法:创新联合带来新曙光
梅奥医学中心的江海飞团队在《Cell Reports Medicine》发表的研究显示,基于CMV的溶瘤病毒疗法能和PD - 1抑制剂协同作用,进一步提升疗效。溶瘤病毒会感染并裂解肿瘤细胞,释放出抗原,同时激活CMV感染遗留的免疫记忆,形成双重抗肿瘤机制。在临床试验中,联合疗法让晚期黑色素瘤患者的客观缓解率(ORR)从单纯免疫治疗的40%提升到了65%,而且毒性还可控。有一名曾对传统化疗耐药的患者,接受该疗法后,肿瘤缩小超过70%,并维持稳定状态12个月。这一技术突破不仅给难治性病例提供了新选择,还为开发“病毒 + 免疫”联合疗法奠定了基础,未来可能会扩展到其他实体瘤领域(参考来源:澎湃)。
中国本土研究与药物审批:从仿制到创新的跨越
中国在黑色素瘤治疗领域也成果显著。2024年3月,国家药监局批准了靶向NRAS突变的药物妥拉美替尼,填补了该亚型患者的治疗空白。郭军教授团队在CSCO年会上公布的Ib/II期临床数据显示,特瑞普利单抗联合KD6001方案在未接受过系统治疗的晚期患者中,客观缓解率达50%,中位无进展生存期延长至8个月。此外,全球首款针对实体瘤的TIL疗法Lifileucel也于2024年获批,为PD - 1治疗失败的患者提供了“定制化细胞疗法”。患者可以通过基因检测匹配最佳疗法,比如携带BRAF突变的患者可以选择靶向药,而CMV阳性的患者则优先考虑免疫联合治疗(参考来源:搜狐网)。 当前黑色素瘤治疗已进入“精准 + 联合”的新时代。CMV相关研究揭示了病毒与免疫系统的潜在互动,推动了治疗策略的个体化发展。患者可通过基因检测明确自身生物标志物,选择最适合的方案;溶瘤病毒与TIL疗法的突破,为传统治疗无效的群体带来了新希望。未来,随着病毒载体技术、CAR - T细胞优化等研究的深入,黑色素瘤有望成为首个被“组合疗法”显著改善生存率的实体瘤,真正实现从“延长生存”到“治愈可能”的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