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清华大学校园里,18岁大学生赵峰(化名)下课后回宿舍途中,突然倒地,面部青紫且没了呼吸,心脏骤停。好在他和同学刚接受过心肺复苏培训,同学们一边胸外按压,一边拨打120,还找到AED。急救人员赶来后接力救援,启动ECMO,经过一个多小时抢救,赵峰心跳恢复,被送往北医三院继续治疗。这一事件让急救知识成为焦点。
心脏骤停,就如同心脏突然“罢工”,不再有效地为全身泵血,全身器官也会因缺氧而“抗议”。若不能及时救治,短短几分钟内,生命就可能消逝。那至关重要的黄金救援时间,就在最初的4到6分钟。在这段时间里,正确实施心肺复苏(CPR)和使用AED,能极大地提高生存几率。有研究表明,每延迟1分钟进行CPR,患者的生存率便会下降7%-10%。在这次事件中,赵峰的同学在关键时刻果断行动,为后续专业医疗团队的介入争取了宝贵时间。
约80%的心脏骤停发生在公共场所或家中,所以公众掌握CPR技能十分关键,这能显著提高患者生存率。而且AED操作简单,非专业人员经过培训也能熟练使用,关键时刻真的能救人一命。
心肺复苏的具体操作步骤如下:首先要判断意识,轻拍并呼喊患者;确认无意识后立刻呼救;接着进行胸外按压,频率至少100次/分钟,深度至少5厘米,按压后要完全回弹;然后开放气道;最后进行人工呼吸。这些细节都是保证CPR效果的关键。
AED是便携式设备,能自动分析心律、电击除颤,助力心脏恢复正常跳动。使用时,先开启电源,依照语音提示贴好电极片,等待分析结果,必要时按下放电按钮。我国每年因心脏骤停猝死的人数超50万,大多发生在公共场所或家中,因此学校、社区等公共场所配备AED很有必要。
ECMO(体外膜肺氧合)技术堪称高级生命支持手段,在心脏骤停等危急情况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当常规急救无法维持患者生命体征时,它能通过体外循环系统暂时替代心肺功能,为患者争取更多治疗时间。赵峰心脏停搏近一小时,急救团队凭借ECMO技术成功挽救其生命。
ECMO技术的成功应用依赖专业医疗团队和先进设备。近年来它在重症医学领域应用增多,但它并非万能,有严格选择标准和规范操作流程。普通人了解其原理和应用场景,能增强对现代医学的信心。
心脏骤停虽事发突然,但提高个人和家庭健康意识能降低风险。首先,定期体检不可忽视,建议成年人每年全面体检,重点关注心血管系统,像血压、血脂、心电图等检查,早发现问题早干预。
其次,健康生活方式是关键。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控制体重,这些都是心血管健康的基石。长期坚持能降低30%-50%心血管疾病风险。学会识别心脏骤停早期症状,比如胸痛、呼吸困难、头晕等,也能提高自救能力。
最后,家庭成员应一起学习心肺复苏技能和AED使用方法。紧急时刻家人是第一目击者,掌握急救知识能及时提供有效帮助。每个家庭都应具备急救能力,为生命健康护航。
赵峰成功获救是多方努力的结果,希望大家重视急救知识,守护生命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