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项提供前所未有的全球疫苗分发模式洞察的研究发现,新冠疫苗的可及性存在显著差异,并在高收入和低收入国家中都识别出了“疫苗沙漠”。该研究发表在《BMJ全球健康》杂志上。
来自格拉斯哥大学、香港大学、伦敦大学学院和庆熙大学的专家对54个国家/地区的调查结果进行了分享。尽管之前在低收入和中低收入国家(LMICs)已经调查了获取障碍,但这项研究在高收入国家(HICs)和LMICs中都发现了“疫苗沙漠”。例如,在加拿大曼尼托巴省、津巴布韦和不丹,超过70%的居民前往最近的疫苗接种点需要超过一小时的旅行时间。
经济因素与疫苗可及性有显著关联。高收入国家/地区通常具有较高的疫苗可及性,但也有一些明显的例外。例如,尽管卢森堡的人均GDP很高,但其疫苗可及性有限;而新不伦瑞克省(加拿大)尽管人均GDP较低,却实现了全面的疫苗可及性。这一分析表明,疫苗可及性模式与医疗基础设施配置和政策实施有关,而不仅仅是经济资源的问题。
对健康结果的分析揭示了疫苗可及性与之之间的复杂关系。一般来说,疫苗可及性较高的国家/地区能够实现更高的接种率,但也有一些例外。例如,阿联酋和新加坡尽管疫苗可及性适中,但由于有效的公共卫生政策,它们仍然保持了较高的接种率。
此外,疫苗可及性与新冠死亡率之间的关系也表现出不同的模式。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岛国在2021年重新开放边境后,尽管其疫苗接种点的可及性很高,但死亡率仍显著上升。这些模式说明了初始边境控制措施与不同疫情阶段的死亡结果之间的复杂相互作用。
格拉斯哥大学城市大数据中心的共同研究员赵群山博士表示:“这项研究为地方和全球卫生倡议的卫生政策实施提供了基于证据的见解。跨国家/地区的比较分析展示了未来应对大流行病时提高疫苗可及性的有效策略。研究结果还强调了国际合作和系统性医疗基础设施规划在实现公平疫苗分配方面的重要性。”
香港大学的曹燕佳博士表示:“这是首次在多个国家/地区层面调查和比较新冠疫苗接种地理可及性的研究。我们的贡献不仅限于单一国家或全球卫生研究。我们还希望公共卫生科学家们能看到我们的工作,并认识到在全球大流行期间地理因素的重要性。”
“新冠不是第一次大流行,也不会是最后一次。我们希望从地理角度的努力能够在下一次大流行到来时指导疫苗分配,特别是针对服务不足的地区,减轻疾病负担。”
(全文结束)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全文内容涉及AI跨语种自动翻译。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