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献血是为了挽救他人的生命。事实证明,这种无私的行为也可能改善献血者的健康。但要达到这种效果,他们可能需要长期大量献血。
一项研究对217名男性志愿献血者进行了筛查。研究人员将这组人分为两组,一组一生中献血超过100次,另一组则少于5次。
尽管这项研究最初是为了调查长期献血是否会对献血者的血细胞产生负面影响,但他们却发现了意想不到的积极效果。尽管两组人都表现出良好的血细胞多样性,但频繁献血者显示了一些关键差异,根据《血液》杂志的一项研究。
其中最显著的一点是,两组人都有一些血细胞发生了与白血病相关的基因变化。但这些变化并不在与前白血病相关的区域。为了确定这种差异只是有趣的关联还是确实能够保护免受血液癌症的影响,弗朗西斯·克里克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在实验室中编辑了人类干细胞中的DNMT3A基因,形成了两个版本。一个版本包含与白血病相关的基因变化,另一个版本则匹配频繁献血组中的前白血病相关变化以及频繁献血组中观察到的非前白血病变化。
阅读更多:科学家成功培育出实验室生长的血液
接下来,他们在两种环境中培养这些细胞。一种环境含有刺激红细胞生成的激素——促红细胞生成素(EPO),每次献血后该激素水平会上升。另一种环境含有模拟感染的炎症化学物质。
带有频繁献血者中看到的DNMT3A突变的细胞在EPO环境中生长良好,在炎症环境中则表现不佳。而带有前白血病DNMT3A突变的细胞则表现出相反的效果。
为了验证这些效应是否能在培养皿之外持续,研究团队将具有两种不同DNMT3A突变的细胞移植到小鼠体内。通过移除一些小鼠的血液并给予EPO注射来模拟献血的压力。
这些“献血代理”小鼠表现出正常的红细胞生成,且细胞没有癌变。相比之下,带有前白血病突变的小鼠在控制条件和应激条件下均显示出白细胞的急剧增加。
“我们的工作是一个关于我们的基因如何与环境相互作用并在我们衰老过程中发挥作用的有趣例子,”弗朗西斯·克里克研究所的科学家、论文作者之一多米尼克·邦内特在新闻发布会上说。“对血细胞生产施加低水平压力的活动使我们的血干细胞得以更新,我们认为这有利于促进干细胞生长而不是疾病的突变。”
这项研究也应该让频繁献血者感到宽慰——不仅因为他们可能降低了患血液癌症的风险。它还展示了血细胞如何适应压力——并且许多这些适应都是积极的。
“献血拯救生命——即使在最深层次的分子水平上,我们也看不到献血者增加的风险,”德国癌症研究中心的研究员、该研究的作者安德烈亚斯·特鲁姆普在新闻发布会上说。“我们的结果现在用分子数据证实了几十年来的临床观察。”
(全文结束)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全文内容涉及AI跨语种自动翻译。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