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手表和健身追踪器如今已经成为了多面手,能够监测睡眠、血氧饱和度、跌倒检测和正念等,但专家们认为这仅仅是开始。随着新传感器和AI驱动分析技术的发展,这些设备很快将能够诊断更多疾病,甚至超过医生的能力。
这一预测对于一个仅在2007年才进入主流市场的设备类别来说相当大胆。当时,Fitbit将步数计数变成了一种社交话题,并为2015年发布的Apple Watch铺平了道路,现在该手表已售出超过1亿台。
自2018年引入心电图(ECG)功能和2020年引入血氧饱和度传感器以来,这些设备已经演变为普遍使用的健康监测工具,36%的澳大利亚人佩戴了这些设备。
悉尼大学Mackenzie Wearables研究枢纽副主管Matthew Ahmadi博士表示:“近年来可穿戴设备的普及对临床医生和个体的患者护理方面是一个突破。”
“这些设备提供了大量信息,使人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健康状况,意识到日常行为对健康的巨大影响。”Ahmadi解释说,这些数据为医生提供了丰富的信息来源,而以前医生只能依赖于间歇性的临床观察或短期佩戴的心脏Holter监测器。
然而,Ahmadi指出,目前的可穿戴设备虽然功能强大,但有时会向用户提供一些未经证实的健康指标,“只是为了吸引用户购买设备”。
可穿戴设备已经成为一种基于当前健康指标预测即将发生情况的前瞻性医疗保健方法的催化剂,而不仅仅是监测已经发生的事情。
智能算法已经能够检测到静息心率的短期和长期变化——这是整体健康的一个重要指标——而简化版的Apple Watch ECG可以检测到提示严重疾病如房颤(AF)的标志。
最近,新南威尔士大学对11位北领地的原住民长者进行了测试,发现智能手表是一种“舒适、便捷且文化安全的方式”,用于监测心脏健康——其中一位参与者因此被检测出房颤并接受了挽救生命的手术。
随着与大型语言模型(LLMs)的集成,可穿戴设备将获得“代理能力”,使它们更加主动和相关。LLMs“可以分析大量的生理数据,并将其与生活方式和其他环境信息相连接”,Gartner表示,这将显著增强健康洞察力和决策能力。
未来的传感器将增加新的数据流,例如,苹果公司正在考虑如何利用手表表带添加新的传感器,可能包括血压或血糖监测器。这类功能对于高血压和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至关重要,他们需要定期使用血压计或进行侵入性的指尖采血测试或连续血糖监测。
创新的纳米技术正在生产特定分子的生物传感器,可以检测有害空气物质、药物浓度以及汗液、呼吸、唾液和眼泪中的精神压力和疾病的指标。
尽管目前还不用在智能手表上吐口水,但随着这些技术的成熟并集成到手表、智能戒指甚至粘贴式智能贴片中,专家预计它们将成为一线医疗工具。
到2028年,Gartner预测,45%的高级可穿戴设备将能够准确监测至少一种慢性病——这些设备识别的严重健康状况将是医生的两倍。
这对于偏远社区尤其重要,那里通常缺乏医生和诊断服务,而可穿戴设备可以通过将数据发送给任何地方的医生来赋予患者更多的自主权。
最近,南澳大利亚大学的一项审查发现,可穿戴设备“实际上非常准确地检测到了”房颤和新冠肺炎,通过分析多个数据点。UniSA Allied Health & Human Performance单元的研究员Ben Singh博士指出,这种准确性并不是来自设备直接告诉用户他们患有这些疾病,而是研究人员开发了专门的算法来分析这些数据,发现可穿戴设备可以像专业医疗传感器一样准确。
尽管如此,Singh表示:“我们不太可能达到人们完全依赖这些设备来诊断心脏病的状态。更多的是使用它们来提醒用户去看医生,进行医学检查并确诊。”
智能手表和其他可穿戴技术允许用户捕捉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多的连续健康数据。然而,可穿戴设备的流行也带来了其他问题。例如,维多利亚州糖尿病协会和美国FDA最近警告称,一些在线销售的声称可以非侵入性测量血糖水平的设备存在健康风险。
监管问题也延迟了Apple的AirPods Pro 2作为临床级助听器功能在澳大利亚的上市,尽管该功能在国外早已可用,直到最近才获得治疗用品管理局的批准。
同样,由于专利诉讼,苹果公司在美国停止销售其Apple Watch 9,并禁用了Apple Watch的脉搏血氧仪功能,尽管其准确性较高。
其他问题也阻碍了可穿戴设备成为代理医疗从业者:例如,医疗数据受到隐私立法的严格保护,这使得数据共享变得复杂,并引发了关于将AI加入其中的影响的问题。
然而,大多数澳大利亚人的健康素养远低于最佳水平——一项政府评估发现,只有41%的15至74岁的澳大利亚人具有足够的健康素养技能——因此,提高对可穿戴设备的认识和使用只会有所帮助。
“技术进步往往比我们为实施协议或安全措施做准备的速度更快,”Ahmadi说。“希望到本十年末,我们能够在患者护理方面赶上,并再次实现和谐。”
“最重要的是,个人能够获得更好的治疗和所需的护理,以改善他们的整体健康状况。”
(全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