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JP摩根医疗保健大会于1月13日至16日在加利福尼亚州旧金山举行。本次大会围绕交易、研发管线更新和地缘政治问题展开讨论,预示着今年将影响制药行业的趋势。会议期间,公司展示了其收入表现、研发管线和2025年及以后的预测,其中几个关键主题和市场动态浮出水面。
在制药公司中,收购、研发管线重组和对人工智能(AI)的重视成为焦点,而合同开发和制造组织(CDMO)则概述了他们如何应对地缘政治问题及其对制造策略的影响。健康科技领域如基因组学、机器人和其他颠覆性技术也提供了未来的一瞥。
据GlobalData分析,尽管整体资金环境仍然乐观,但交易量尚未恢复到2021年的水平。强生、礼来和葛兰素史克等公司宣布了数十亿美元的并购计划,显示出生物制药行业在经历2024年的低迷后重新焕发的并购信心。行业专家预测,2025年将出现更大规模的交易,由监管变化和补充研发管线的需求驱动。
在大会上,大型制药公司强调了与生物技术公司的合作进行研发管线开发,利用AI、CRISPR/Cas9基因编辑工具和其他新技术。专利到期影响了运营策略,例如强生公司为保护Stelara免受生物仿制药的竞争,采取了类似艾伯维对Humira的做法。Teva也在会上介绍了公司在免疫学和呼吸系统领域的生物仿制药和创新药物管线扩展,强调通过多元化进入高价值疗法来推动增长。
药品定价和可及性继续影响医疗保健格局,一些科技公司正在与制药公司合作解决价格可负担性问题。
CDMO首席执行官们的展望喜忧参半。全行业的资金放缓导致CDMO普遍表现不佳,因为它们面临来自大型制药公司支出减少和生物技术资产优化的挑战。例如,Charles River因资金环境不佳导致销售额下降,不得不进行重组和裁员。然而,随着生物技术逐步复苏,希望仍在前方。
另一个重要因素是《BIOSECURE法案》。如果该法案通过,将限制美国对与中国公司合作的生物技术公司的资助,从而引发全球制药供应链的变化。尽管存在地缘政治挑战,中国的生物技术产业仍将是全球增长的关键参与者。制造商药明生物表示,计划到2030年实现50%的收入来自中国以外地区。此外,药明生物代表称,公司爱尔兰疫苗工厂的出售并未受到美国法案的影响,并且公司正在签订更多外国合同。
AI相关合作在医疗技术领域兴起。1月份,NVIDIA与Illumina、IQVIA和梅奥诊所结盟,利用AI加速药物研发和基因组学研究。美敦力并购活动也可能在今年增加,斯特尔泽以49亿美元收购Inari Medical,进入高增长的外周血管领域。
糖尿病设备制造商Dexcom预计收入健康增长,而手术机器人制造商直觉外科面对减肥药物竞争表现较为悲观。捷迈邦美在2024年失去市场份额,但预计2025年髋关节和膝关节产品组合的市场需求将有所改善。
(全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