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项由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医学院领导的全国多中心临床试验显示,接受神经刺激疗法的重度、治疗抵抗性抑郁症患者在一年后,其抑郁症状、生活质量和完成日常任务的能力均显著改善。该研究结果发表在《脑刺激》杂志的两篇论文中。
该研究涉及美国84个地点的近500名参与者,所有参与者都患有无法通过药物或其他方法有效治疗的重度抑郁症。这项研究代表了RECOVER试验的一个分支;另一个分支针对双相抑郁症,目前仍在进行中。四分之三的参与者病情严重到无法工作。
每位参与者都被植入了一个刺激左侧迷走神经(大脑与内脏之间的重要通道)的装置,但只有一半的装置被激活。研究人员使用多种经过验证的评估工具跟踪参与者的反应。虽然主要评估工具显示激活组和未激活组之间没有显著差异,但许多其他测量指标显示使用该装置有显著益处。
“这些患者病情非常严重,大多数已经患病很长时间,”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医学院精神病学教授、RECOVER试验的主要研究者查尔斯·R·康威博士说,“平均而言,每位患者在参加试验前已尝试过13种无效的治疗方法,并且他们超过一半的生命时间都在与抑郁症作斗争。尽管如此,我们仍然看到了统计上显著的、可测量的抑郁症状、生活质量和功能结局的改善。”
康威表示,对于这些患有严重、难治性抑郁症的患者来说,观察到的改善可能是改变生活的。严重的抑郁症可以使人“被生活瘫痪”,无法完成日常生活的任务。参与者经历的改善可能意味着从无法下床到变得高效并有效地与亲人互动之间的差别。
近二十年前,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批准了一种用于治疗抵抗性抑郁症的迷走神经刺激装置,但由于装置本身的成本和植入手术费用,这种疗法尚未广泛普及。由于医疗保险和医疗补助服务中心(CMS)和大多数私人保险计划目前不覆盖该疗法,许多患者负担不起。
旨在收集CMS需要的数据以决定是否覆盖该疗法的RECOVER研究旨在评估迷走神经刺激疗法对治疗抵抗性抑郁症的有效性,无论是单独使用还是作为双相障碍的一部分。许多私人健康保险公司通常会跟随CMS的决定,因此CMS决定覆盖该装置和植入手术可能会使更多人受益。CMS帮助设计了RECOVER研究。
治疗抵抗性抑郁症的迷走神经刺激疗法涉及在胸部皮肤下植入一个类似起搏器的装置,该装置通过一根连接到颈部左侧迷走神经的导线发出刺激。该装置是LivaNova U.S., Inc.制造的VNS Therapy系统的一部分。
VNS Therapy装置向神经发出刺激,进而向与情绪调节相关的大脑区域发送电脉冲。在这项研究中,493人被植入了装置,其中约一半(249人)的装置在12个月的随机对照期内被激活。另一半的装置在对照期内没有主动刺激。
试验期的前两个月用于调整每个患者的装置电气参数。从第三个月开始,研究人员每月使用四种经过验证的评估工具对参与者的抑郁症状进行评估,其中两种由研究团队中的盲法远程临床医生完成,一种由现场的精神科医生或心理学家完成,另一种由患者自己完成。参与者还每三个月使用三种经过验证的生活质量工具和两种功能能力工具来评估自己的生活质量及其完成日常任务的能力。
所有参与者在试验期间继续接受抑郁症治疗,并继续看他们的精神卫生提供者。研究者鼓励那些已经在接受治疗的患者继续治疗,但不建议在试验期间开始新的抗抑郁治疗。结果以参与者体验到抑郁症状缓解的时间百分比来衡量。
总体而言,激活装置的人比未激活装置的人在症状改善方面花费的时间显著更多。完全缓解的情况很少见,两组之间没有差异。激活装置的人在生活质量及功能能力方面也报告了显著改善。
“这里真正重要的是,患者自己报告说他们的生活正在改善,”康威说,“你有一个群体,他们已经被大量的治疗方法失败,包括非常激进的治疗方法如电休克疗法。他们不仅仅是说‘嗯,我感觉好一点了。’他们说他们在功能和生活方面看到了有意义的改善。迷走神经刺激的一个好处是,我们知道从其他研究中,当患者有反应时,效果通常会持续。”
大多数改善直到试验的最后三个月才显现出来。这并不令人惊讶,因为已知迷走神经刺激的潜在改善会在治疗的第一年内缓慢进展。一年结束后,12个月对照期内关闭的装置被激活。
主要结果指标未能显示两组之间的显著差异,因为未激活组报告的改善比预期的要多,尤其是在最后几周。值得注意的是,所有参与者都知道设备将在年底被激活,这可能影响了对照组中那些知道即将获得潜在缓解的参与者,康威说。
参与者将继续被跟踪四年,以确定效果持续多长时间以及参与者最终受益多少。此外,研究人员正在努力确定与最佳反应相关的患者特征。
更多信息:Charles R. Conway等,《治疗抵抗性抑郁症的迷走神经刺激:一项为期一年的随机假对照试验》,《脑刺激》(2024)。DOI: 10.1016/j.brs.2024.12.1191
A. John Rush等,《迷走神经刺激对明显治疗抵抗性重度抑郁症患者日常生活功能和生活质量的影响:一项为期一年的随机假对照试验的结果》,《脑刺激》(2024)。DOI: 10.1016/j.brs.2024.12.1187
资料来源: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
(全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