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一款新型抗流感药物玛巴洛沙韦在网络上掀起热议潮,成了众人眼中的“明星药”。然而,在国家卫健委新闻发布会上,北京佑安医院主任医师李侗曾明确指出,这药目前仅被批准用于治疗流感,预防性使用并未获批。专家纷纷发声提醒,别盲目迷信“神药”,科学用药、重视日常健康管理才是正道。
当下,玛巴洛沙韦等新型抗流感药物受到的关注那叫一个火热,尤其是在网络平台上,传播速度如同闪电。不少人觉得只要吃了这药,就能跟流感绝缘,完全忽视了它的适用范围和潜在风险。南昌大学一附院感染控制处副处长就提到,哪怕是被奉为“神药”的药品,也有副作用和不确定性。
这种盲目追捧现象背后的原因如下:
玛巴洛沙韦是一种RNA聚合酶抑制剂,从作用机制来讲,它就像一个精准的“小卫士”,能对流感病毒进行有效抑制。临床试验中,它也展现出了一定疗效。
但我们也不能只看优点,研究发现,部分流感病毒在接受玛巴洛沙韦治疗后,可能会发生I38T/M/F或E23K等变异,这就好比病毒穿上了“防护服”,对药物的敏感度降低,耐药性增加。特别是儿童患者,体质相对较弱,更得格外注意。
要知道,玛巴洛沙韦属于处方药,得专业医生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开处方才能用。南京鼓楼医院药学部严思敏主任特意提醒,可别把普通感冒当成流感,然后滥用这类药物,不然对健康可是有损害的。
面对流感,我们得建立科学合理的防治体系:
权威机构发布的数据很能说明问题。过去几年,通过大力推广健康生活方式,我国流感发病率逐年下降。这就证明,除了靠药物治疗,这些非药物干预手段效果也很棒。
面对各种新药宣传,保持理性,树立正确健康观念很重要。对抗流感,要在了解清楚信息后再做决定。希望大家都从自身做起,重视日常保健,一起打造健康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