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身上的老疤痕是否也存在癌变风险?

2025-01-16 10:00:01
作者:范志远
疾病:疤痕癌,学科:肿瘤科,字数:2359

年近80岁的刘强(化名)在10岁时,左小腿不慎被烫伤,留下了一块约10×20厘米的疤痕。在随后的几十年里,这片疤痕仿佛一个安静的“过客”,并未给刘强带来太多困扰,渐渐地也就被他抛在了脑后。

然而,5年前,平静被打破,疤痕开始反复破溃、渗出。一直到2025年1月8日,刘强被确诊为疤痕癌。进行肿瘤切除手术后,由于切除范围较大,创面修复成了摆在面前的一道难题。医生特别提醒,长期存在的疤痕一旦出现异常,一定要及时就医检查。

疤痕癌变的隐秘过程

在正常情况下,疤痕是人体受伤后自我修复的产物。当皮肤遭受损伤,身体就会启动一套复杂精妙的修复机制,纤维组织慢慢填充受损区域,最终形成疤痕。在这个过程中,疤痕组织会逐渐成熟、稳定,颜色慢慢变淡,质地也渐渐变软,与周围正常皮肤的差异越来越小。一般来说,处于这种稳定状态的疤痕,不会过多干扰身体健康。

可疤痕也可能出现异常变化。原本安安静静的疤痕,可能会突然红肿、疼痛、瘙痒,或者像刘强的疤痕那样,反复破溃、渗出。这些异常情况,或许就是疤痕癌变发出的危险信号。

从医学角度剖析,疤痕从最初形成到几十年后发生癌变,是一个复杂又隐蔽的过程。其中一个可能的原因是局部组织长期受到刺激。就拿刘强来说,他小腿上的疤痕,在日常生活中很容易受到摩擦、挤压等刺激。长期的机械性刺激,让疤痕组织里的细胞不断经历损伤与修复,在这个循环往复的过程中,细胞的基因可能就会发生突变,癌变的风险也随之增加。

慢性炎症也是导致疤痕癌变的关键因素。当疤痕组织受到感染或其他刺激时,身体会立刻启动炎症反应来对抗损伤。要是炎症一直持续,炎症细胞会释放出一些化学物质,这些物质可能会影响细胞的基因,进而导致细胞发生癌变。

刘强的疤痕前期一直相安无事,5年前却开始出现反复破溃、渗出等异常状况,这或许和局部的摩擦、感染等因素脱不了干系。随着年龄增长,刘强的身体免疫力逐渐下降,对疤痕处感染和刺激的抵抗力变弱,这可能使疤痕处的炎症反应加剧,最终引发了癌变。

疤痕癌的诊断难点与挑战

早期症状不典型,易被忽视或误诊

疤痕癌在早期的症状往往不太明显,这给诊断带来了不小的困难。很多时候,患者可能只是感觉疤痕处有轻微不适,比如瘙痒、疼痛等,这些症状很容易被当成普通的疤痕炎症,从而被忽视。就像刘强,他的疤痕存在了70年,前期一直没引起足够重视,直到出现明显的破溃、渗出才去就医。

医生诊断面临的挑战及检查手段

从医学专业角度看,医生面对长期疤痕出现变化时,要准确判断是否癌变并非易事。一方面,疤痕癌的症状和一些良性疤痕病变有相似之处,这就需要医生凭借丰富的临床经验和专业知识来仔细鉴别。另一方面,疤痕癌的病变可能较为隐匿,仅靠肉眼观察,很难发现癌细胞的踪迹。

为了准确诊断疤痕癌,医生通常会借助多种检查手段。首先,病理检查堪称诊断疤痕癌的“金标准”。医生会通过手术或穿刺等方式,取一小块疤痕组织进行病理分析,仔细观察细胞的形态、结构和排列等特征,以此判断是否存在癌细胞。其次,像超声、CT、MRI等影像学检查,能帮助医生了解疤痕组织的内部结构以及周围组织的情况,判断是否有肿瘤以及肿瘤的大小、位置等信息。此外,血液检查可以检测一些与癌症相关的标志物,为诊断提供参考依据。

治疗困境与应对策略

治疗困境:手术切除范围广,创面修复难

在疤痕癌的治疗中,手术切除是主要手段。然而,为了彻底清除癌细胞,往往需要切除较大范围的组织,这就使得术后创面修复成了一个棘手难题。以刘强为例,由于肿瘤较大,手术切除范围广,留下了一个较大的创面。对于年近80岁、身体恢复能力较弱的刘强来说,创面修复的难度更是雪上加霜。

创面修复方法及优缺点

目前,医学上有多种创面修复方法可用于疤痕癌术后的创面修复。

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

在治疗过程中,医生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年龄、身体状况等因素,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像刘强这样年龄较大、身体状况欠佳的患者,手术风险相对较高,术后恢复能力也较弱。因此,在选择治疗方法时,需要更加谨慎。医生可能会在手术前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身体评估,包括心肺功能、肝肾功能等,以确定患者是否能够耐受手术。在创面修复方面,会根据创面的大小、深度以及患者的身体状况,挑选最适合的修复方法。同时,术后还需加强护理和康复治疗,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

疤痕癌是一个容易被忽视的健康隐患。从刘强的案例不难看出,长期疤痕一旦出现异常变化,应及时就医检查。提高大众对疤痕癌变的认知,医学上不断探索更有效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对于应对疤痕癌这一疾病至关重要。希望通过了解这一案例,大家能更加关注自己身上的疤痕,一旦发现异常,及时寻求医疗帮助。

7日热榜
身上长出这5种瘊子?可能是HPV感染,早发现早治疗很重要
车厘子“中毒”传闻不断,到底还能不能放心吃?
鱼刺卡喉别慌!科学处理养成好习惯很重要
为什么你总是特别容易紧张?科学揭秘背后原因与应对方法
甲流一周内可能发展成病毒性肺炎?这些症状要警惕
甲流超7天还会有传染性吗?这些情况要特别注意
宝宝感染甲流?新手爸妈必看的家庭护理与预防建议
甲流和普通感冒有何区别症状与治疗大不同
车厘子吃多了真会中毒?专家揭开真相,教你正确食用
连接医学与AI:数据标注如何革新未来医疗
同科室新闻
每天睡7 - 8小时每周运动150分钟就能防癌?
年轻职场人注意!养成好习惯预防霍奇金淋巴瘤
喝酒脸红者患癌风险高14倍!你还敢喝吗
癌症晚期母亲的故事:重视临终关怀刻不容缓!
人工智能癌症疫苗系统比传统疗法强在哪?
身体这些部位淋巴结肿大需警惕,早查早处理!
喝酒脸红竟增加患癌风险?这些健康隐患你必须知道
年轻人患癌比例为何上升?这些因素你必须知道
预防癌症这些建议你一定要知道
29岁网红因直肠癌离世,年轻人为何也难逃此劫
最新国内
冬季冰上活动风险多这些安全知识必知!
跑步时体力不支?到底该走走停停还是坚持跑?
染发和烫发哪个对头发伤害大?该如何避免?
为何有人睡眠少却活力满满?答案在这里!
3亿慢性疼痛患者递增女性居多,该如何应对?
肺部发现磨玻璃结节别慌!这些应对建议要知道
能跑半马却爬楼费劲?全面提升身体素质有妙招
每天睡7 - 8小时每周运动150分钟就能防癌?
世界新闻
研究调查波兰呼吸道感染ICD编码中的模糊性
在线药房婴儿潮:研究探讨老年人对在线药房的信任
解决原住民社区的环境健康挑战
社会模型导向是理解医疗保健提供者残疾歧视的关键
酵母细胞壁衍生物作为调节口腔微生物群和牙菌斑生物膜的潜在策略
达能北美开放年度肠道微生物组、酸奶和益生菌奖学金申请
非洲微生物组项目揭示全球健康新视角
黑接骨木汁可能有助于体重管理和代谢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