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知名博主葛夕在社交媒体自曝抑郁症复发,她提到春天容易引发抑郁症,前几天病情严重到甚至无法下床。后来她在医生指导下将药物剂量从每天10mg调整到20mg,状态有所好转。葛夕还呼吁大家,若感到不适一定要去看医生。
葛夕这次抑郁症复发,实实在在地给她带来了不小的折磨。她在病床上整整躺了两天,完全无法正常活动,生活节奏被彻底打乱。好在通过及时就医调整治疗方案,才逐渐恢复状态。这件事也给大家提了个醒,心理健康问题可不能忽视,一旦感觉难受,必须及时就医,专业的医疗干预能有效避免病情恶化。
抑郁症是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而春季更是抑郁症的高发期。在这个季节,患者可能出现情绪剧烈波动、焦虑加重、睡眠障碍、食欲改变等症状。若不及时干预,可能引发工作能力下降、人际关系紧张等问题,严重时甚至会影响基本生活自理能力。
春季天气变化剧烈,昼夜温差可达10℃以上。这种气象波动会影响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功能,导致皮质醇分泌紊乱。临床研究显示,气压每下降5hPa,抑郁门诊量增加约7%。
虽然光照促进血清素分泌,但春季光照强度较冬季突增50%以上。视网膜中 intrinsically photosensitive retinal ganglion cells (ipRGCs) 对蓝光敏感,过度刺激可能打乱昼夜节律。建议在强光天气佩戴防蓝光眼镜过渡。
新年计划执行三个月后,约68%的人会进入"目标倦怠期"。此时前额叶皮质持续处于高负荷状态,多巴胺受体敏感性降低,容易产生自我否定情绪。建议采用SMART原则拆分年度目标。
春季人体维生素D3水平较冬季平均下降30%,而维生素D受体广泛分布于海马体和前额叶皮层。血清25(OH)D浓度每降低10nmol/L,抑郁风险增加8%。建议检测维生素D水平并适量补充。
DSM-5诊断标准要求抑郁症状持续≥2周且包含情绪低落或兴趣丧失核心症状。最新fMRI研究显示抑郁症患者默认模式网络(DMN)活动过度,而背外侧前额叶皮层(DLPFC)激活不足。rTMS治疗靶向DLPFC区域,临床缓解率可达40-50%。季节性情感障碍(SAD)患者存在SERT基因5-HTTLPR多态性,导致血清素转运效率随光照变化异常。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页内容撰写过程部分涉及AI生成(包括且不限于题材,素材,提纲的搜集与整理),请注意甄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