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直播带货蓬勃发展的当下,“千万级”带货主播“麦琪啦”备受争议。近期她在直播中拆分病名来暗示所售保健品能消瘤治癌,将保健品吹嘘成“神药”。但是你知道么,保健品与药品是有显著区别的。药品上市必须经严格临床试验,可以用于疾病治疗的,而保健品是特定保健功能食品,只是食品而已,不能以治疗疾病为目的。同时食品安全法规定,保健食品的标签、说明书不得涉及疾病预防、治疗功能,内容应当真实,与注册或者备案的内容相一致,载明适宜人群、不适宜人群、功效成分或者标志性成分及其含量等,并声明“本品不能代替药物”。
但其实在健康产品营销领域,类似的夸大宣传屡见不鲜,许多消费者出于对健康的渴望,容易被这种宣传误导。我们需要学会自行辨别,以免陷入虚假健康宣传的陷阱。
首先,可看批准文号。药品的批准文号以“国药准字”开头,这如同药品的身份证,是经过严格的临床试验等一系列流程才获得的。而保健品的批准文号是“国食健字”或者“卫食健字”等。
其次,看功效宣称。药品用于预防、治疗、诊断人的疾病,有明确的适应症或者功能主治。例如感冒药,就是用于缓解感冒症状的。但保健品主要是调节身体机能,像补充维生素类的保健品,是为了补充身体缺乏的营养成分,不能声称可治疗疾病。
再者,从说明书来看。药品的说明书会详细列出不良反应、禁忌、注意事项等,因为药品作用强,可能存在副作用。而保健品的说明书相对简单,主要强调成分和适宜人群等。
一是查看生产许可证编号,这相当于产品的生产资格证,没有这个编号,产品来源就值得怀疑。
二是看执行标准号,不同产品有不同的执行标准,它规定了产品的质量要求等多方面内容。
三是关注生产日期和保质期,这是非常基础但又很关键的标识,过期产品肯定不能使用。
另外,对于进口的特殊健康产品,要查看是否有进口报关单等相关证明文件,这能确保产品是通过正规渠道进入国内市场的。
还有产品的配料表也很重要,我们可从中了解产品的主要成分,看是否有自己过敏或者不适合自己的成分。
第一,不要轻易被主播的头衔迷惑。像“麦琪啦”宣称自己哈佛商学院毕业且有丰富国际经验为产品背书,但产品本身的质量和功效才是关键。
第二,多做调查研究。如果一款产品声称有神奇功效,我们可以上网搜索相关医学研究或者专业机构的评价。例如,搜索是否有权威医学杂志报道过该产品对某些疾病的治疗效果。
第三,对比同类产品。如果一个产品号称有独一无二的神奇功效,但市场上有很多类似产品,就可以对比它们的成分、价格、口碑等。
第四,咨询专业人士。如果身边有医生、药师等健康专业人士,可以向他们请教该产品是否靠谱。
正规的医疗机构是很好的渠道。例如去医院参加健康讲座,医生会依据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临床经验分享健康养生知识,像如何预防常见疾病等。
专业的健康书籍也是不错的选择。这些书籍经过编辑审核,有一定的权威性,养生类书籍会介绍不同季节的养生方法。
政府部门的健康官网也是获取渠道,上面会发布一些经过科学验证的健康信息,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网站会有传染病预防等知识。
还有一些正规的健康类APP,这些APP由专业团队运营,会邀请专家撰写健康文章或者解答健康问题。
在健康产品种类不断增多的今天,我们要学会正确区分保健品和药品,购买时仔细查看标识确保正规性,提高对夸大宣传的辨别能力,并且通过正规渠道获取健康养生知识,如此才能避免被虚假宣传误导,切实维护自身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