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厦门大学一名 18 岁学生阿轩(化名)在回宿舍途中突然倒地昏迷。同学发现后紧急拨打急救电话,急救人员迅速赶到现场进行心肺复苏,同时将他送往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入院时,阿轩心脏骤停已超一小时,情况危急。好在医院多学科团队全力抢救,借助体外膜肺氧合技术,阿轩心脏恢复跳动并逐渐苏醒。目前阿轩脱离危险,脑部功能恢复良好。这一事件为年轻人的心脏健康敲响了警钟。
一直以为心脏问题是中老年人的“专利”?大错特错!阿轩被诊断出严重的肥厚型心肌病,室间隔厚度达到 4.2cm,而正常范围仅为 0.8 - 1cm。这种病会让心脏泵血效率降低,心脏负担加重,引发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甚至猝死等一系列心血管疾病。
近年来,年轻人中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原本以为离自己很遥远的病症,为何频频找上年轻人?其实,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是“罪魁祸首”。缺乏运动、不健康饮食、长期压力等不良习惯,都在悄悄增加心脏疾病风险。特别是有家族病史的年轻人,更要提高警惕,定期体检是早发现问题的关键。
肥厚型心肌病是一种遗传性疾病,主要表现为心室壁异常增厚,尤其是室间隔部位。具体病因虽未完全明确,但研究表明,60% - 70%的患者存在基因突变,这些突变影响心肌细胞结构和功能,导致心肌异常增厚。
心肌增厚就如同给心脏套上了沉重的“枷锁”,严重影响心脏泵血功能,引发多种并发症。心律失常、心力衰竭、血栓形成都是常见的“麻烦”,严重时甚至可能导致猝死。此外,它还会影响心脏舒张功能,让血液回流受阻,进一步加重心脏负担。所以,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对于改善患者预后至关重要。
对于肥厚型心肌病,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是关键。定期体检必不可少,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等常规检查能有效发现心脏结构和功能异常。一旦确诊,要遵循医嘱规范化治疗,包括药物治疗和生活方式调整。
生活方式调整同样重要。保持健康饮食习惯,少吃高脂肪、高盐分食物,多吃富含纤维素的食物;适当进行有氧运动,像散步、慢跑等,增强心肺功能;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紧张,保持良好心态和作息规律。另外,公共场所应配备自动体外除颤器,紧急时刻能救命。
阿轩成功获救给年轻人敲响心脏健康警钟。大家要重视心脏健康,定期体检、养成健康生活方式、提高急救意识,为自己健康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