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8日,在河南焦作,一位妈妈发现两岁宝宝右耳有异物。在给孩子掏耳朵时,孩子大哭,于是急忙带孩子就医。 医生初步检查发现异物有棱角,由于儿童耳道狭窄,若强行取出,孩子挣扎可能会误伤鼓膜,所以决定进行全身麻醉。最后,在麻醉状态下仅用50秒就取出了一颗约一克拉的玩具钻石。这一事件再次提醒了社会各界,特别是家长们,对于儿童耳道的护理需格外谨慎与重视,以免类似意外再次发生。
儿童耳道相对成人更为狭窄。在日常护理掏耳朵时,要格外小心,尽量避免使用尖锐的工具。 因为儿童的耳道较为娇嫩,其生理结构决定了它比成人更容易受到伤害。成人耳道相对宽敞,有一定的弯曲度,能对耳道深部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而儿童耳道不仅狭窄,皮肤也更为脆弱。 例如,尖锐的掏耳工具像牙签、发卡等,若进入儿童耳道,稍微不小心就可能划破耳道内壁。耳道内壁划伤可能引起疼痛、出血,进而可能导致感染。而且儿童鼓膜相对较薄,在耳道狭窄的情况下,尖锐工具更容易直接触及鼓膜。一旦鼓膜穿孔,将会对听力产生严重影响,可能是暂时的听力下降,也可能是永久性的听力丧失。 即使使用相对钝一些的工具,在儿童耳道中操作也需格外谨慎。因为过度用力或者频繁掏耳朵都可能刺激耳道皮肤,破坏耳道的正常菌群平衡,增加感染风险。
孩子天性好动且好奇,耳朵进异物的情况并不罕见。当家长发现这种情况时,自行强行取出是非常危险的行为。 孩子年龄小,可能无法理解家长意图,在家长尝试取出异物时会因害怕而剧烈挣扎。这种挣扎会让家长很难精准操作。例如,在孩子乱动时,镊子之类的工具可能会突然深入耳道,直接戳破鼓膜。 鼓膜是传递声音的重要结构,一旦受损,声音传导就会受阻,从而导致听力受损。并且在没有专业医疗设备的情况下,家长很难判断异物在耳道内的具体位置和状态。有时候异物可能已经嵌入耳道壁或者靠近鼓膜,强行取出可能会将异物推得更深,进一步加重伤害。 所以,发现孩子耳朵里有异物应及时就医。医生可以通过专业的耳镜等设备准确判断异物情况,然后采取合适的方法将其安全取出。
全身麻醉是一种通过药物作用使患者进入无意识状态的麻醉方式。在儿童耳道异物取出等特殊医疗操作中,全身麻醉有着重要意义。 首先,儿童在清醒状态下很难配合医生进行精细操作。即使是成年人,在耳道异物取出时也可能会因紧张而不自觉地移动头部,更何况是孩子。如果孩子不配合,医生取出异物时就会面临很大困难,操作时间可能会延长,这无疑增加了各种风险。全身麻醉可以让孩子处于安静、不动的状态,医生能够更加从容地进行操作。 其次,在一些复杂的耳道异物情况中,比如异物形状不规则、嵌入较深或者靠近鼓膜等,操作需要高度的精确性。全身麻醉下,医生不用担心孩子突然的动作干扰,可以集中精力准确地将异物取出。 虽然全身麻醉存在一定风险,如可能会引起过敏反应、呼吸抑制等,但在正规医疗机构,医生会在麻醉前对孩子的身体状况进行全面评估,并且在麻醉过程中密切监测各项生命体征,将风险降到最低。
幼龄儿童对周围世界充满好奇,他们通过触摸、抓握和放入口中等方式来探索事物。然而,这种探索行为也伴随着很多危险。 像小珠子、小纽扣、小玩具零件等小物件很容易被孩子拿到手,他们可能不经意间就将这些东西塞入耳朵、鼻子或者嘴巴里。 在耳朵里塞入小物件可能会导致听力问题,就像前面提到的耳道异物的情况;如果塞入鼻子,可能会堵塞鼻腔,影响呼吸,严重时可能引起鼻窦炎等感染性疾病;而放入嘴巴则更加危险,可能会被误吞,导致窒息或者消化道梗阻等严重后果。 所以,家长需要时刻保持警惕,将小物件放置在孩子接触不到的地方。同时,要对孩子进行适当的安全教育,尽管孩子可能不能完全理解,但可以逐渐培养他们的安全意识。例如,可以通过简单的故事或者图画书向孩子展示将东西放入这些部位是危险的行为。
儿童耳道的健康需要家长高度重视。在日常护理中,要谨慎对待儿童耳道,避免使用尖锐工具掏耳朵;发现耳道异物时切不可自行强取,要及时就医;特殊医疗操作时,要理解全身麻醉虽有风险但有其必要性;家长要密切关注孩子的行为,防止他们塞入异物引发危险。通过这些措施,可以更好地保护孩子的健康安全。